999ask帐号登录
还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饮食减肥 > 肥胖一定是吃出来的吗

肥胖一定是吃出来的吗

2016-06-12 10:38

  肥胖一定是吃出来的吗?很多人一胖就开始节食不吃饭,其实导致肥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所以想要减肥首先得明白肥胖的原因。

  如果跟人说“你有慢性病”,一定会遭人白眼。可知道肥胖已经为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十大慢性疾病,相信有很多人立刻无言以对。是的,肥胖已经成为全球“公敌”。目前全世界体重超重的人群高达6亿,中国肥胖者就超过9000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正确认识一下我们共同的“敌人”。

  你知道吗?一个普通成年女性的体脂率基本在在20%左右我们到底该如何正确对待肥胖问题?

  揪出肥胖的元凶

  人类发胖的原因有很多种,除却遗传因素,荷尔蒙异常,激素分泌不正常等生理原因,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不足,宵夜,情绪饮食,这些生活习惯问题其实占肥胖“诱因”中很大的比例。总体而言,当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能量摄入大于支出,是绝大多数肥胖者在减肥时需要对抗的“终极对手”。而在控制能量摄入的时候,大家普遍容易走入传言的误区。

  “躺 ”的卡路里

  不少人在减肥时立誓不吃蛋糕、不喝汽水,因为它们是高能量食物的“代言人”,“一禁到底”就可以远离肥胖,这是真的吗?

  让我们先看一下日常的食物能量如何:

  不难发现,可乐型汽水的能量远没有常人想象中那么“洪水猛兽”,因此人们常说的,喝汽水就会变胖的理论有可能使你一不小心就和美味擦肩而过。肥胖的原因是因为身体摄入了过多的能量又没有及时消耗掉,所以多余的能量就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演化成小肚腩,麒麟臂和大象腿。

  越饿也许会越胖

  好了,既然能量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很多人都觉得减肥必须节食,少吃或不吃,然后一个个饿得眼冒金星、扶墙而出的瘦子就出现了,是这样吗?

  长期来看,过度节食不能达到瘦的目的,人的身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一旦你摄入的能量过低,与生理活动需求不符,身体就会发挥一种自然的防疫机制,降低身体的基础代谢率,使得身体基础的生理活动减慢,消耗的能量减少,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所以,在减肥这件事上,光靠饿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它有可能会把你打造成易胖体质,变得容易生病。只有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辅以适量的体育运动,才能保持健康体重。美味可以有,但要适量,你可以做个健康的“吃货”。

  专家:心理性肥胖也是杀手

  美国黑人妇女的肥胖发病率比白人中产阶级妇女高2~3倍,这是由于收入少、社会地位不稳定等心理因素,使他们多食,爱吃甜食而发胖。肥胖与心理因素有重要关系。

  心理性肥胖

  实际上,人类的心理性肥胖自古便有“传承”。专家说,古人谋食不易,在长期的饥饿之后,一旦获得食物,就尽量填饱肚子,作为储备。即使食物丰富的今天,这种“多吃储备”的文化倾向也仍然存在于潜意识中。因此,从心理角度来看,节食乃是一种勉强的、理性的、违反本性的自我限制。

  “鸭梨山大”真的会胖

  专家认为,人们在压力过大时对食物的需求是不容忽视的。在长期的压力下,有多种原因导致了人们对食物的欲望。第一是生活饮食不规律,吃饭时间不固定,人就会暴饮暴食。第二是焦虑失眠或大量饮用咖啡,均可促进食欲。第三是缺乏运动和锻炼,第四是进食美味食物带来的愉悦感可以缓解压力,这就使一些人采用吃东西的方式来宣泄压力,甚至过度依赖食物,最终导致肥胖。

  换而言之,任何食物并无好坏之分,适度的食用才是关键,将致胖的原因单一归咎于汽水、蛋糕等并不科学。可以这样说,压力可能会影响代谢和摄食行为,从而促进肥胖的发生和发展。事实上,心理压力、工作压力与睡眠的减少和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有着密切的联系。

  小贴士:怎样解决心理性肥胖

  a.学会节制与克制,对汽水、甜食等食品无需排斥,而是要学会控制,有度地去饮食

  b.有发胖趋势及时改变生活方式,积极进行合理饮食控制计划及健身计划,和肥胖断舍离。

  新陈代谢的降低导致肥胖

  人到中年后由于新陈代谢率降低易发胖,营养不均,只吃肉类和垃圾食品(没有营养的食品)不吃水果蔬菜也会使新陈代谢率降低易而肥胖。

  遗传导致肥胖

  全家都是胖子并不一定都是遗传的原因,也有可能和你家的饮食习惯有关。

  掌握了导致肥胖的四个原因后,中医专家建议真针对不同的肥胖原因对症下药就能收到很好的减肥效果。

网友跟贴
条评论
未登录
  • 全部评论
生活经验
  生活中不少女性都有气血不足的问题,想要身体健康就要及时补...[详细]
  现**活条件普遍提高,所以很多人对于美食都抵抗不了,但都知...[详细]
  为了“享瘦”,什么稀奇古怪的减肥秘方都有人尝试,但最后往往...[详细]
  越吃越瘦的10种水果   橘子,来个西红柿橘子汁吧!   西红...[详细]
阅读排行榜
专家在线问答
林江涛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陈欣副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詹庆元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