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跌宕起伏 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图鉴初现
发布时间:2018-08-16 16:55:22 来源:互联网
8月3日讯 2016-2017年,国家相继批准医学影像、血液透析等10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2018年,国家出台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二证合一”、医疗机构购买第三方医疗服务可作为相应诊疗科目的登记依据等政策。三年间,第三方医疗机构市场迅速崛起。
未来,或许还会有更多类别的独立设置医疗机构被认可,但在此之前的探索者们走出了一条怎样的道路?本文以医学影像独立设置医疗机构为例,通过对其发展路径、运营模式、服务对象、与公立医院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后来者提供一些管中窥豹的借鉴意义。
发展路径:农村包围城市VS城市辐射农村
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批准设立医学影像等五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企业进行了探索。2015年,开普影像在沈阳市筹建第一家影像中心,但首先遇到的现实瓶颈便是缺乏基本标准。开普影像董事长孙兆昌在接受健康界专访时谈及当时的情况,开普影像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制定了相应标准,并推动了沈阳卫计委建立了地区标准。
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出台《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医学影像独立设置医疗机构数量急剧攀升。与此同时,关于其发展路径的探索持续推进。国家鼓励第三方医疗机构走连锁化、集团化发展之路,并给予这些机构优先审批的政策优惠。纵观医学影像第三方医疗机构市场,或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亦或采取“城市辐射农村”的战略,连锁化、集团化成为其共同的指向标。
国家鼓励设置独立医疗机构,其目的之一便是希望借此解决基层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现状。一脉阳光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首先在地市级、县级城市设立医学影像共享中心,以此为根据地,同步在省会城市设立省级医学影像中心,并在北京等一线城市设立国家级医学影像中心。
谈及这一战略的优势,一脉阳光董事长王世和告诉健康界,我国基层城市并不缺少硬件设备,人才、运营管理经验等恰是其最急需的。“城市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社会办医疗机构还不具备与其竞争患者资源的能力,基层市场恰好需要社会资本的‘扶持’。”
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另一定位则是在优质医疗资源聚集的城市,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差异化的医疗服务,通常以高端医疗服务为主。例如,开普影像采取的是“城市辐射农村”的战略,即第一步快速抢占省会一线城市的医生资源,占领行业制高点,使患者就医上行,第二步向二三线城市渗透,逐渐形成全覆盖。
无论从基层布局走向城市,还是从城市占点走向基层,两种战略均具有一个共同点:在集团内部打造闭环。对此,王世和解释到,虽然一脉阳光主战场在基层,但随着基层医疗市场的医学影像诊断服务能力提升,很多患者愿意留在基层,上级转诊机构的设立则显得尤为重要,“其实就是在内部打造一个专科医联体,建立合理的就医顺序。”
运营模式:轻资产模式VS重资产模式
目前,医学影像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轻资产运营模式与重资产运营模式两种。所谓轻资产模式,即第三方医学影像平台不购置影像设备,通过与医院合作,利用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构建线上影像诊断平台,患者在接受了医院的影像检查之后,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得医生提供的远程影像诊断服务。这一模式必须与医院合作,由医院提供患者端口,其签约医生多为兼职医生,通过影像诊断抽取提成。这一运营模式的代表性企业有华夏影像诊断中心、汇医慧影医学影像等。
在一脉阳光看来,轻资产运营模式与以上定义存在不谋而合之处与不同的地方。王世和认为,轻资产运营模式是通过输出医生,提升诊断水平;通过输出运营管理经验,提升业务;在医院有需求的情况下,可以叠加设备投入。这一模式需要托管医疗机构,并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重资产运营模式指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根据国家标准购置影像设备,患者通过其影像设备获得拍片服务,然后可在本地或返回当地医院进行读片诊断。其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医学影像中心与当地医院共建,从医院接入患者,通常地址会设在医院内部或者附近;二是医学影像中心与区域周边医院合作,同样需要从医院接入患者,地址选在医院附近;三是医学影像中心单独设置机构,独自招揽“客源”。一脉阳光与全景医学影像都是以上模式的代表,一脉阳光以第一种与第二种运营模式为主,全景医学影像以第一种与第三种运营模式为主。
找准定位:依托医院VS单独设置
医院运营模式的选择,其本质主要体现在独立设置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的关系上。目前,独立设置医疗机构或者选择与医院合作,或者选择单独设置。对于第三方医疗机构而言,选择与医院共建区域共享中心,需要租用医院场地,或将面临“科室承包”“院中院”等误解。其益处是能够与医院共享患者资源,上下转诊患者比较方便。
对于公立医院而言,选择引进独立设置医疗机构,或者由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