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ask帐号登录
还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偏方秘方 > 中药里的乱世良将运用不当可夺命

中药里的乱世良将运用不当可夺命

2015-12-11 15:26

  大黄救人无功,人参 无过。中药的世界,也是纷纷杂杂。很多中药被人冠以美名,也有部分中药背上了“ ”的枷锁,令众多医家对其望而却步,话说这“ ”也是中药里的“乱世良将”,运用得当能生人,运用不当可夺命!关键在于你怎么使用!今天就一起来听听文中的老中医是如何运用 的!

  中药的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之一,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对中药毒性的研究,陈宝贵教授认为中药有毒无毒以及毒性强弱都是相对的,有毒之品合理使用,当可疗疾;无毒之品用之不当,亦可偾事。故应严格掌握 的适应证及禁忌证,这是临床医生必须重视的问题。《医法圆通·用药弊端说》曰:“病之当服,附子、 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子皆是 。”王道之药、中庸之剂固然能够“补虚羸”“轻身益气”,为临证所常用。但毒烈之药、峻烈之剂,亦为“破积聚”“除寒邪气”所必需。如能掌握 的性能,与其他药物配伍得当,且不违背辨证论治的精神,在临床工作中,不但治一般常见疾病效若桴鼓,而且治疗大多数疑难重证及顽固沉疴,亦无不应手奏效。以下介绍陈教授临证中常用的几味有毒中药材。

  1、半夏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性辛温。生半夏有毒,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后世医家也一致认为,因其有毒,临床多炮制使用。半夏的毒性成分刺激皮肤,尤其是内服易致呼吸道麻痹,中毒表现为口舌、咽喉痒痛麻木,声音嘶哑,流涎,味觉消失,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甚至喉头痉挛,呼吸困难,四肢麻痹,血压下降,肝肾功能损害等,最后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法半夏、姜半夏和清水半夏。陶弘景云:“半夏,用之皆先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此书尚录《雷公炮炙论》有关论述:“修事半夏四两,捣白 末三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若洗涎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此种炮制方法为法半夏。又有用姜矾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炮制出的半夏为姜半夏。白矾浸泡,或煮,或腌制的为清水半夏。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品主要成分为p-谷幽醇、胆碱、甘露醇、多种氨基酸、生物碱、多种脂肪酸等物质。半夏水煎醇沉液,肌肉注射给饥饿小鼠,能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液总酸度和游离酸度,对急性黏膜损伤有保护和促进修复的作用。

  陈宝贵教授临证处方喜用半夏,半夏入肺、脾、胃三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所谓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故半夏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良药,常用于治疗脾胃病、肺病。陈教授认为,胃病之人亦患有咽炎者,十之有九,最宜用半夏,一药多效。古籍中的许多方剂,如温胆汤、二陈汤、半夏厚朴汤等皆含有该药。半夏的用量及配伍都十分讲究,例如,仲景在配伍半夏的43首药方中,剂量大者,如治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大半夏汤,用半夏二升,配伍茯苓,补中降逆,治伤寒膈间有寒痰;剂量小者,如治“微呕”的柴胡桂枝汤,半夏用二合半,配伍生姜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汉代度量衡与张仲景方药剂量中半夏半升即为60g。

  陈宝贵教授认为,半夏的用量由半夏的治疗功效决定。半夏归脾经,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用量一般在10~15g,用时根据患者症状可与多种药物配合使用。如咳嗽痰多者,配伍陈皮、茯苓、浙贝母;寒痰呕逆者加生姜、干姜;热痰者加黄芩、黄连、瓜蒌。此外,半夏还可消痞散结,用量宜大,一般在30g左右,尤其对心下痞满、呕逆顽症,药达效专。重剂量的半夏还可治疗阴阳不交、脾胃不和之不寐,其思路源自《黄帝内经》的“半夏秫米汤”。陈宝贵教授言:“大剂量用半夏需久煎,且中病即止。”半夏虽有毒,但炮制后一般可放心使用,且注意与他药配伍,可减其毒性。

  2、细辛

  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辨证录·卷之二》论述其在头痛中的运用:“盖川芎最止头痛,非用细辛则不能直上于颠顶。”因本品有小毒,一些本草古籍有“细辛不过钱”之说。如《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本草新编》:“细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多用则气耗而痛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然《名医别录》曰:“细辛无毒。”另有《本草蒙筌》《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崇原》皆记载细辛无毒。陈宝贵教授认为“细辛不过钱”之说,确有一定道理,但此“不过钱”是指细辛作粉末用时不可过钱,若入汤剂,用细辛全草,可过钱。细辛的毒性主要来源于根部,入汤剂煎煮有效时间后是可以放心服用的。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细辛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是黄樟醚,此亦是毒性作用的主要来源。通过入汤剂煎煮,挥发油挥发,毒性可大大降低(通常的煎煮时间为20分钟)。

  陈宝贵教授临床用细辛常在3~10g ,最多可用到15g,未见不良反应出现。用细辛过钱者自古有之。如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有多达19首方剂用细辛过钱,其中,入煎剂者有14首,最小剂量为一两,平均用量在三两。如小青龙汤用于太阳伤寒兼水饮的证治,方中用细辛三两,取其性温、散寒温肺、化痰涤饮之功。又如少阳病篇中,“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用 附子细辛汤,细辛用到二两,附子一枚,温经扶阳,通达内外,助 解表,三药合用,表里双解。

  细辛的毒性主要是抑制呼吸,严重者可以致死,临床运用时需谨慎。但成良医,需有驾驭 之医技。历来大医善用、敢用 ,是因他们严格掌握用量,通晓药性,合理配伍,严格炮制,并且要叮嘱患者做到有效煎煮,从而确保了稳定的临床疗效。陈宝贵教授经验:细辛,小儿止咳用0.5g左右, 止咳用3g,止痛需用到10g才有确切疗效。咳嗽兼喘者,用细辛配 ,先煮 。此外,细辛亦可外用,治疗口舌生疮,用水调细辛末敷于脐部,另以黄连汁涂患处。

  3、附子

  为温里药的代表,此类药味辛,性温热,能辛散寒邪,通行气血,善走脏腑,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是治疗里寒证的主药。历代医家及本草著作皆言附子“有毒”“有大毒”,主要是指其作用峻猛,用之不当,易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名医别录》视附子为“百药之长”。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中载方115首,含有 者54方,共用 14味,其中附子使用的频率最多,达19方。临床大家李可称“附子为药中第一大将”,他善于用附子抢救危重心衰的病人。

  附子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挽救散失的元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现代临床常用炮制后的附子,有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等。陈宝贵教授认为附子药力虽强悍,但若与其他药物配伍得当,确能起到振奋阳气、扶正祛邪、改善机体功能的作用。

  例如,附子与潜降药物同用,能温肾潜阳,使阴平阳秘;与解表药同用,可助阳解表,扶正达邪;与健脾温肾药同用,能温肾健脾,脾肾双补;与清热药同用,温阳清热,并行不悖;与泄浊通腑药或利尿通便药同用,则可扶正泄浊,通利二便;与化湿药同用,能温阳祛湿;与疏肝理气药同用,可扶正理气,调畅情志;与补血滋阴药同用,能育阴潜阳,阴阳双补;与固涩药同用,可温补肾阳,固涩二便。附子的用药剂量一直是中医临床和学术界聚焦的热点问题。尽管《中国药典》明确规定附子的用量为3~15g(在汤剂中的 一日剂量),但与临床实际运用相差较远。陈宝贵教授在临床中常用10~15g,必要时可增至20g或25g,甚至可用至30g。使用时必须根据阳虚和阴邪的盛衰程度、病情的缓急酌情处理。一般阳虚不重,阴邪不盛,病情缓者,可从小剂量开始,再根据服药后的反应,逐渐加大用量。其用量还需根据患者体质、具体病情而定,不可一概而论。如云南、四川一带的居民,冬日常用大量附子炖肉,对附子有较大的耐受性。临证应用附子时,除要关注患者神色外,更要重视“脉神”。

  陈宝贵教授经验:气阳不足而脉数无力者,脉见虚数,为应用附子的指征。陈宝贵教授认为,临证用药不应回避有毒或作用峻猛的药物,而应通过合理正确的运用来“化毒为药”。 因其性迅猛、其效专著而具斩将夺关之力,倘能用其利、避其弊,无异于兵家之快骑利剑,确能克敌制胜,骤起沉疴。只是大多数医生畏惧有毒之药,且未能摸索出恰当的配伍剂量,所以多采取回避的态度,临床很少或根本不使用,这样久而久之,很多本可以在临床中使用的 种类越来越少,这种恶性循环十分不利于中医、中药的发展。

  初学者使用 有以下几项需要特别注意。首先,主张慎用,初学者临床经验尚浅,对 的认识不够,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得投用。其次,主张严格炮制,以缓其毒,如甘遂醋制,巴豆去油制霜等。其三,要遵从古法,从小剂量开始投用,不效逐加,至效即止。绝不能首量即足,致使攻伐太过。其四,要间隔使用,穿插扶正。不可连续用药攻伐,致使故疾未去而新病又起,或致体虚至极,不堪用药。

网友跟贴
条评论
未登录
  • 全部评论
生活经验
  美丽的女人是要养出来的,记住下面这十种中草药,让你容颜永驻!...[详细]
  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天使,可是如果家中有个总是尿床的天使,那...[详细]
  有很多朋友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记性变差了,前一秒还想着做点什么...[详细]
  冬季气温较低,很多体质不好的朋友很容易发生咳嗽等症状。橘子...[详细]
阅读排行榜
专家在线问答
林江涛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陈欣副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詹庆元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