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孩子“长高梦”,莫让TA“低人一等”
近日,一张奚梦瑶携5岁儿子观看C罗比赛的路透图引发网友热议。照片中何广燊的身高已达母亲腰部,超过我国5岁男童平均身高[1]。该消息一出,不少家长在羡慕之余,也开始暗暗对比自家孩子的身高,心中不免泛起一丝担忧:我家孩子的身高正常吗?
奚梦瑶带5儿子何广燊在香港观看C罗比赛
看不见的 “身高困境”,藏着诸多痛点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不少孩子正面临 “身高发育迟缓” 的难题,这其中一部分可能是患上了矮小症。数据显示,我国4-15岁矮小症患儿总数约为700万,但接受规范治疗的却不足3万人,就诊率仅有0.4%[2]。就诊率如此低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
(1)首先是认知不足。很多家长容易把孩子身高矮当成“发育晚”,觉得 “再等等就会长高了”,甚至用“父母身高也不高”来自我安慰,迟迟不重视。“之前总觉得孩子只是长得慢,直到发现他比同班同学矮了大半头,才决定去医院检查,结果确诊是矮小症。” 一位6岁男童的家长分享到。
(2)其次是识别困难。家长普遍缺乏对孩子生长速度的持续监测意识。事实上,儿童生长是一个连续过程,应从出生起定期测量身高体重并绘制生长曲线。若年增长速率低于5厘米,或身高持续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正常身高标准的第3百分位(P3),应警惕生长障碍,及早咨询专业医生。
(3)最后是盲目尝试。部分家长急于让孩子长高,轻信市面上的“增高保健品”“生长贴”等产品,不仅花了冤枉钱,还可能延误正规治疗。而且,部分增高保健品中可能含有有害成分,长期使用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损伤,如导致性早熟、骨骼发育异常等。
生长激素是久经验证的“标准方案”,长效制剂改善“打针难题”
提到矮小症治疗,就不得不说生长激素。自1985年起,生长激素就成为全球公认的矮小症标准治疗方案,经过30多年的临床验证,能有效改善不同病因矮小儿童的终身高。《中国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诊治指南(2024)》也明确指出,长效和短效生长激素在疗效和安全性上相当,都是临床可选择的方案。
但传统的短效生长激素有个大问题——需要每天注射。《中国儿童生长激素使用情况研究》白皮书显示,22% 的中国患儿每月会漏针 4-8 次,78% 的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治疗依从性问题[3]。一位宝 话很有代表性:“每天给孩子打针就像‘闯关’,孩子怕疼抗拒,我们看着也心疼,有时候忙起来忘了,治疗就断了,效果自然上不去。”
为解决这个痛点,长效生长激素的研发成为全球医学界的重点方向。随着技术突破,长效制剂实现了“每周注射一次”的跨越,不仅减少了注射频率,还大大提升了孩子和家长的治疗配合度,让治疗过程更轻松。
在近期召开的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小竹笋”儿童健康关爱项目——儿童生长发育科普教育与科学干预专家论证会上,诺思格首席临床药理学家、北京领初创始人、董事长胡蓓教授表示,“相对短效制剂,长效制剂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超长的药效持续时间,可提供平稳而持久的生理效应。”
胡蓓教授在专家论证会上作报告
全球首个Y型PEG长效生长激素,引领矮小症长效治疗新时代
2025年5月,我国长效生长激素迎来重大里程碑——全球首个Y型40kD聚乙二醇长效生长激素怡培生长激素注射液获批上市,为矮小儿童带来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和此前的U型40kD聚乙二醇长效生长激素相比,怡培生长激素注射液的优势更加突出:(1)起始剂量更低,多次连续给药后在体内无明显蓄积,且不添加防腐剂,安全性更高;(2)生物活性更高,能更有效地发挥促生长作用;(3)半衰期更长(约100 小时,远超前者的32小时),药效更加平稳持续;(4)免疫原性更低,减少过敏等不良反应风险;(6)采用次抛设计,避免注射污染。
“怡培生长激素注射液的生物学活性是U型PEG生长激素的1.4倍,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此外,它是首个建立与短效生长激素剂量转换关系的长效生长激素,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剂量调整依据。”胡蓓教授表示,“更贴心的是,配套的智能注射笔操作简便,仅需3步即可完成注射,孩子也能轻松使用,极大缓解了儿童的注射恐惧,切实减轻了家庭的照护负担。”
怡培生长激素注射液
及时识别儿童矮小,别让“矮小”偷走孩子的未来
其实,很多矮小症患儿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就能达到理想身高。但关键是家长要学会识别信号,做好早期筛查。
(1)首先看身高差距:如果孩子的身高比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儿童平均身高低2个标准差(简单来说,就是在班级里长期排在身高倒数3名以内),就要警惕是矮小症。
(2)再看生长速度:3岁以下婴幼儿每年长高不足7厘米、3岁到青春期前每年不足5厘米、青春期每年不足6厘米,都属于“生长缓慢”,需要及时检查。
那该怎么筛查和诊断呢?建议家长从孩子1岁起,每半年记录一次身高、体重,绘制生长曲线,一旦发现曲线偏离正常范围,就及时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的儿科或儿童内分泌科就诊,明确矮小原因。
孩子的身高发育只有一次,别让 “等一等” 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当我们关注“星二代”身高时,更该把目光放在身边每个孩子的生长曲线的上,用科学认知和及时干预,帮孩子实现“长高”的愿望,守护未来一代的身心健康。
参考资料: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0976556891042619&wfr=spider&for=pc
[2]https://mp.weixin.qq.com/s/3aMQH_BC95zjQpPhngdfKQ
[3]安永《中国儿童生长激素使用情况研究》白皮书,2001:Aydın B K, et al. Endocrine Practice, 2014, 20 (1): 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