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资讯-邻医网资讯频道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占全市总量43.8%!亦庄组团成为外资在京投资"首选地"

发布时间:2025-08-28 12:30:08  来源:互联网

北京2025年8月28日 /美通社/ -- 8月27日,北京经济经济开发区(简称"北京经开区"也称"北京亦庄")"两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五年来,北京经开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开放为路径、以国际合作为纽带,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最新数据,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也称"亦庄组团")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自贸区总量的43.8%,成为外资在京投资的"首选地"。同时,在数据跨境、生物医药、自动驾驶、金融创新、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多个领域实现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突破性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案例,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制度创新破局:多领域实现"从0到1"突破

北京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全介绍,五年来,北京经开区以制度型开放为导向,在数据跨境、生物医药、自动驾驶等重点领域攻坚突破,破解一批行业共性难题。

数据跨境流动领域,经开区率先推出全国首个区级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实施意见,破解企业数据跨境合规难题。助力拜耳成为全国首个核心业务场景数据出境完整通过评估的外资医药企业,申报周期从数月缩短至5个工作日;推动阿斯利康落地全国首家去中心化临床试验场景数据出境案例。同时,设立北京数据跨境服务中心经开区服务站,提供一站式合规服务,并牵头编制汽车领域负面清单。

生物医药开放领域,经开区持续领跑全国。支持区内外资企业获批全国首个干细胞及基因诊断技术研发经营资质,累计落地相关企业12家,数量占比全市前列;在全市率先实现《北京市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方案》场景落地,推动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第一批白名单企业。

自动驾驶政策探索方面,设立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率先发布《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数据分类分级白皮书2.0》《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形成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重要数据目录,为行业数据安全管理树立标杆。

此外,围绕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建设,在数据要素领域,建设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汇聚30余个大模型高质量数据集,并落地全国首例人工智能监管沙盒试点。商业航天领域,推动中科宇航成为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保体服务项目,力箭一号遥七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成功发射,开辟民商航天新模式。

改革成效显著:16项案例赋能全国全市发展

李全透露,五年来,经开区以系统性改革为抓手,形成16项在全国、全市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案例,近两年再添13项区级优秀案例,涵盖智能网联汽车、工业固废管理、政务服务、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在生物医药全链条服务方面,经开区率先搭建"概念验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全环节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周期服务。在工业固废管理方面,创新推出"一规一网一单一键一表"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实现固废全生命周期精准管控。在土地要素配置方面,首创"先租后让+弹性出让+代建标准厂房+城市更新"五级供地体系。

此外,经开区还建成首个区级首席数据官制度,采用"首席数据官+数据专员+部门联系人"的三级闭环工作机制,围绕"数据决策—治理管控—业务支撑"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打通跨部门数据汇聚共享、项目统筹规划沟通渠道,推动数据治理体系现代化;实施"一器一策"审批创新,颁发全国首张餐饮机器人食品经营许可证和全市首张全品类饮品机器人《食品经营许可证》。

产业升级提效:开放型经济格局持续优化

依托"六区合一"(国家经开区、自贸区、综保区等多重政策叠加)优势,北京经开区五年来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

作为全国首个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为主题的综合保税区,亦庄综保区已于8月18日顺利完成封关预验收,标志着其向正式封关运营迈出关键一步,未来将成为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该综保区以先进制造业为底色,以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融合发展为基础,以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为特色,重点打造"4+N"(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及其所配套的N个服务贸易产业)保税产业生态。

"2024年,亦庄组团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2.64亿美元,占全市自贸区比重43.8%,位居七个组团首位,成为北京市外资增长的重要极点。"李全说,在自贸区建设中,经开区推出支持外资企业发展的"2(政策+措施)+X(扶持事项清单)"政策体系,聚焦跨国公司总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外资,同时支持存量外资企业再投资。同时,作为首都唯一的国家级经开区,北京经开区连续8年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排名前列,2024年综合排名跃升至第三,实际使用外资进入全国前十名。

李全认为,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经开区国际化布局的重要方向。目前,区内外贸企业超50%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数字科技平台落地亦庄组团;百泰生物成为中国与古巴在生物医药领域规模最大的合作项目;中冶京诚成功承接印度、越南钢铁冶金项目,推动"中国智造"走向国际市场。此外,经开区通过授牌国际产业园区、开展"我为外企找市场、觅伙伴、找资源"等服务活动,持续优化"2+X"外资政策包与服务包,以"极简审批""极优服务"打造"外资首选地"品牌。

要素保障筑基:全链条支撑国际竞争力

李全表示,"两区"建设五年来,北京经开区通过系统性政策创新与资源整合,已构建起覆盖空间、资本、人才、技术、服务等多领域的全要素保障体系。具体来说:

在空间保障方面,经开区建立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新路径,通过多种方式盘活低效存量用地,在全市首次开启工业用地履约监管模式,并出台工业用地项目城市更新实施细则,实现工业用地"拿地—建设—运营—更新"闭环管理。

在资本保障方面,设立百亿级政府引导基金,聚焦四大主导产业、六大未来产业,重点支持产业链提升、强链补链、自主创新等项目,以风投思维培育创新创业,服务国家及北京市重大发展战略。

在人才保障方面,经开区围绕高精尖产业需求,发布"人才十条"2.0+政策,每年设立10亿元人才资金,建立"雁阵式"人才发展格局。同时,通过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引入优质学校等举措,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实现"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

在技术创新方面,经开区加快前沿技术布局,建设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北京火箭街区",集聚商业航天企业160余家,商业火箭企业聚集度达全国75%;落地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挂牌全市唯一类人机器人未来产业育新基地;支持SMC建立海外最大研发创新中心,打造全市首个机器人国评中心北京测评中心,为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在服务保障方面,经开区建成"一刻钟政务服务圈",7大类别、177个事项实现"马上办、就近办、自助办";完善企业服务三级体系,设立11个亦企服务港,累计走访企业4299家,解决企业诉求1666个,以高效服务助力企业发展。

展望未来,李全表示,经开区将以更大魄力推进制度创新、更实举措深化产业开放、更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在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标准制度创新中走在前列,持续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和全国改革开放大局贡献"亦庄力量"。


本文RSS来源:美通社

标签:

上一篇:礼来中国"身体抵抗解码展"登陆上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