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心律失常让生命更有活力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临床表现为心悸、心前区不适、头晕、乏力、晕厥等。各种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疾病、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都有可能致心律失常。那如何减少心律失常发作?
如何减少心律失常发作?
1、饮食指导:饮食应注意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素,注意少量多餐,不宜过饱,保持大便通畅。对于心动过缓病人可避免用力排便时屏气而兴奋迷走神经至心动过缓加重。指导患者注意戒烟戒酒,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如咖啡、浓茶等。
a 心律失常患者应限制热量供给,不宜过度饮食,减少食物总热能卡。
b 心律失常患者应限制蛋白质供给,出现心衰及血压高时,要严格控制蛋白质。
c 心律失常患者应限制高脂肪,减少胆 摄入,多食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d 心律失常患者应限制盐及水的摄入。尤其对有水肿的患者,更应严格控制,每人每天摄入食盐量在10g以下。
e 心律失常患者应供给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以维持心肌的营养和脂类代谢。
f 心律失常患者应禁用刺激性饮料及食物,如酒、浓茶、咖啡及辛辣调味品如葱、姜、蒜、辣椒等。
g 心律失常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应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而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
2、心理指导:指导患者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以免诱发和加重病情。
3、休息与活动指导:生活要有规律,注意适度的活动和充分的休息相结合,避免劳累。运动可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如活动中有心率过度加快、呼吸困难等,应立刻停止活动。
4、用药指导:用药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能擅自减量和停药,每月门诊复查一次,如有不适应及时就诊。
5、其他保健指导:积极防治原发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贫血、甲亢等,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发热、疼痛、饮食不当、睡眠不足等。教会病人及家属测量脉搏和听心律的方法。
心律失常患者如何护理
1、用药护理
抗心律失常药物大部分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和其他副作用。用药时,应掌握用药剂量、时间和方法,浓度过高、速度过快容易出现副作用;浓度太低、速度太慢又达不到最佳治疗效果,应严密观察,注意病人的个体差异。许多药物如利多卡因、胺碘酮、异丙肾上腺素、奎尼丁等应在监护或密切观察心电图的情况下使用。
2、心电监护
适用于做心电监护的严重心律失常:心室扑动与颤动、室性心动过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包括二度Ⅱ型和三度)、窦性停搏或窦性静止。由于病人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使其心、脑、肾血液供应骤然减少或停止,临床上常出现休克、晕厥、抽搐甚至猝死,如果及时发现、处理得当,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故应加强监护,将病人置于CCU病房或进行床旁心电监护。
3、心理护理
大部分心律失常病人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疾病,病情反复发作,因疾病的长期折磨,病人和家属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易产生消极、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不良的情绪和心理既可以促进心律失常的发生,又影响疾病的康复,护士应具备有爱心和同情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业务水平取得病人的信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广博的知识及时给病人以心理疏导,帮助病人克服不良情绪和心理,帮助家属调整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