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ask帐号登录
还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探秘 > 广元文艺创作“强势”与批评“弱势”之管窥

广元文艺创作“强势”与批评“弱势”之管窥

2016-04-08 16:23

  近几年来,广元文艺创作枝繁叶茂的“强势”与文艺批评疏影横斜的“弱势”存在较大的反差,其声不谐,其韵不畅,隐匿着“批评乏力”的忧悒。这种“强弱”对比悬殊的现象日益突出,客观上正在扼杀广元文艺创作持续繁荣的生气,遏制其健康发展的后劲,应该引起文艺理论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决不能漠视,任其蔓延。否则,就会危及整个文艺事业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伤害文化市场成长的生动活力,阻碍广元“文旅兴市”战略的有效实施,影响“中国梦”在广元的重大实践,羁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为此,我们必须透视表象,探其实质,以求对症下药,康复生机。鉴此,笔者以“井蛙”之观,管窥广元文艺灿烂星空,俯察文艺批评“暗淡”现实,遂就闲言碎语以述,粗陈端绪所怀,拙笔做扪扣之见,抛砖引玉而矣。不妥之处,敦请专家学者斧正,翼望广大读者商榷。

  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催生广元文艺繁荣

  自古以来,文艺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人民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人们精神领域“理想的诗”与物质世界“现实的诗”高度融合的产物。而“现实的诗”是时代真实的真正的诗。别林斯基指出“它的显著特色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是篡改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象凸出的镜子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艺术与生活的密切结合,是现实文学艺术作品的倾向,一部反映时代真实的文艺作品的魅力与显著标志“在于它毫无假借的直率,生活表现得 裸到令人害羞的程度,把全部可怕的丑恶和庄严的美一起揭发出来,好象解剖刀切开一样。”笔者认为别林斯基对文艺的本质、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概括是深刻洞见的理性之光,烛照了文艺作品追求的理想与复制的现实。

  当前,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特别是 总书记在新时期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开启了中国特色文艺事业发展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激发了全市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感和创作热情,涌现出了许多文艺精品佳作,使全市文艺事业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生动景象:如《天乳》、《指挥长》等一批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脱颖而出;舞蹈《婆孙情》、情景剧《我家门前过大军》入选央视“老年 ”;苍溪鹏飞马戏团再次走上央视,小品《自食其果》获中国第四届老年文化艺术节综艺类比赛金奖,大型现代豫剧《父亲》等五部作品,荣获省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歌曲《幸福万年长》等10件作品获省“群星奖”,“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连续开展三届评选活动,“广元文学”开展了首次评奖,还有广元诗歌选、散文选、报告文学集等书籍陆续出版等……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仅就广元文学创作而言,全市文学创作者每年平均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0余件,创作出版各类文学作品30余部,并呈现出“量丰质佳”的递增趋势,可谓气象万千,形势喜人。单以2014年度为例,就创作出版诗集、散文集、小说集、儿童文学集、文化研究专著40余部。一大批优秀作品在《中国作家》、《人民日报》、《文艺报》、《散文选刊》、《芳草》文学月刊、《四川文学》、《四川日报》等国内权威刊物发表。其中,邹瑾长篇小说《天乳》荣获《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大奖。这些作品均以不同的视角,多层面、全方位地对广元的历史故事、地理风物、人文民粹和现实生活作出了情节生动、形象传神;真实可信、宏阔厚重的记录和描述,并在社会上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为广元“文旅兴市”和文化强市以及经济腾飞灌注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活力。此种繁荣景象与昌盛局面,逐渐显现出了一个主流特征:多元化态势的形成与生机盎然的迸发。它集中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老将新作异彩纷呈。如邹瑾《天乳》、刘兆华《风月道》、李前秀《青山白雪》等长篇小说、童臣贤散文集《怀念微笑》等;二是中坚新锐异军突起。如邓德舜诗集《我的自然》、王晓春长篇小说《一路向上》、邱正耘长篇小说《妙门洞开》等;三是文坛帼国名不虚传。如李桂芳童话集《神奇的妙手》、熊芙蓉报告文学《穿越石板沟》、王清蓉散文集《梦里炊烟》等……上述成果的取得,是全市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坚持高水平艺术追求,大力推进文艺创新,以深情笔触,优美音乐,高亢歌喉, 舞蹈,智慧戏剧,幽默小品,精湛杂技等文艺形式,反映利州儿女寻梦追梦的美好愿景,再现广元人民筑梦圆梦的伟大实践的文艺新篇章,实在令人欣慰与赞叹!

  广元文艺批评乏力现状剖析与治本对策

  曾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一个人可以阻挡一支军队的入侵,但不能阻挡时代的潮流。”笔者认为,在广元文艺创作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种不可忽视的隐忧,凸显四块短板:一是广元悠久、深厚、宏阔的人文历史底蕴并没有孕育出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盛誉”的文艺作品,产生出“鹤立鸡群”的文艺大家;二是文艺理论研究与文艺评论滞后于文艺创作实践,在客观上抑止着广元文艺 “整体质量提高与可持续繁荣”生气;三是整个社会存在“重创作、轻评论”与“重产量、轻质量”的不良倾向,致使文艺评论事业“跌入低谷”或“一蹶不振”,并直接导致了评论者或评论家鉴赏文艺作品,撰写精品文艺评论文章的热情大幅“降温”;四是广元创作队伍庞大,人数众多,而从事文艺评论的专业人员或人才寥寥无几,重荷压肩,力不从心,突兀“最后一根稻草压死骆驼”的窘态。现仅以广元文学领域的实际状况,便能“窥一斑而见全豹”。据统计,广元拥有中国作协会员8人,省作协会员125人,市作协会员543人,此外,还有各部门、各县区作协、大企业文协在内的各级作协会员近1000人,而具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会员资格的、从事文艺理论研究与评论工作的人数不足其1%,这个“失衡”的比例数字,正好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广元文艺创作“强势”与批评“弱势”症结之一,令人堪忧?怎么能担负起引导读者更好地鉴赏艺术品,做中华文化领域优秀“导游”以及地方文艺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的重任呢?因为精心阅读原著,科学鉴赏作品,忠实撰写文艺评论特别“费时耗事”,有如蜗牛爬坡,负重行走。大凡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人,都必然经历粗读与精阅、消化与理解、把握与解析原著,然后立意、构思,撰写评论文章的艰辛过程,即便呕心沥血地写成了让读者满意,令作者称赞的“中肯”文艺评论,也仅是成全了“他人之美”——把原著的作者推到社会舞台的“聚光灯”下,闪亮登场,让别人“成名成家”,风光一番,而自己却退避聚光灯下的暗处,作为他人的“影子”,虚静一处,冷落一边,鲜为人知而巳。倘若上述四种“症结”得到治愈,那么复兴文艺批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焕发其青春活力的“大气象”,就会呈现“云蒸霞蔚”的瑰丽景观。

  综上所述四种之现状,透视其现象,索微其本质。笔者认为其“病原体”主要有三大症结:一是文艺理论工作者主观上,在市场经济“功利”潮流的冲涮下,甘做作家攀登“人梯”与奔跑铺路“石子”的襟怀不大、境界不高、精神不振、状态疲软。他们多了些“私心”或“杂念”,少了些专注与投入,甚至缺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慈善行为与奉献意识,因此,那些“利他不益己”的文艺评论,就自然凸“凤毛麟角”之状,显“稀缺元素”之窘。二是文艺评论队伍在客观上,基本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势微力薄,难成气候,左右局势,令人忧戚。首先,从事文艺评论的专业人才较少,尚未凝聚成一股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激浊扬清的战斗力,去发挥中国传统文艺“美刺”作用。所谓“美刺”,“美”即赞扬、歌颂;“刺”即讽喻、讽谏。在讽喻、讽谏方面,我们应该向鲁迅文学作品那样充满犀利的思想光芒,表现出同“一切不合理的现象”作彻底斗争的精神,让文艺作品真正发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功效,以引领文艺创作核心价值的导航和精神前行的方向,满 艺健康发展与持续繁荣的需要。这种文艺创作“强势”与文艺批评“弱势”的跛脚行走,遏抑了广元文艺可持续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斫其了创新性创作生机;其次,在广元众多的媒体中,虽然有一本专业杂志《批评家》,关注“文艺评论”园地,但它视野高广,长短镜头的焦距主要锁定在国内外“名家名作”上,疑似“作品与争鸣” 的研究,争锋于“阳春白雪” 学术论坛,有些学院派 “象牙塔”式的况味。因此,对本土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少了些“雪中送炭”的嘘寒问暖与精准扶贫,即便偶有两三篇关注本土文艺创作的评论文章,也仅呈“杯水车薪”之状。其批评之声也因“人微言轻”,少有浑厚雄沉的“山鸣谷应”;第三,文艺评论工作者理论“修为”与“涵养”等“智库”储备不丰,还欠厚德载物的沉淀与积累,尚须加强广泛涉猎、博专精修等学习式“充电”与“味有别裁”和“独树一帜”探幽索微的创新实践,以补充自身“营养”不良,改善“微量元素”缺失的“亚健康”状态,求达储才养望而蓄势高飞。三是文艺评论事业的推动与发展,必须依赖或依靠党和政府的强力支撑和坚强领导,而当前实际的状况却是,政府主管意识形态的部门或群团组织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够到位”;在组织措施上或队伍建设上“欠缺力度”;在经济物力支持上还跟不上文艺评论发展繁荣的“刚性需求”,必须给予适度的“矫枉过正”,即在精神上对文艺理论研究者或从事文艺评论的人员进行鼓励,在劳动报酬上给予适度提高,在生活上给予应有的关照,让他们既爱岗敬业,又安居乐业,为复兴广元文艺事业贡献绵薄之力,以适应广元文艺创作可持续增长和健康发展的形势需要,舍此别无他途。

  当前,广元文艺创作繁荣与批评乏力应该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或必须给予解决的瓶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从三个宏观层面透视现象,分析现状,研究对策,猛药治疾,以贯注其生气:一是广元本土作家在短、中、长篇小说热、或其他文艺创作热潮、名家竞写的背后,是文艺家们试图保持自己“在场”、力图对现实发言、对转型时代复杂的现实生活作大胆审美判断的强烈愿望,这已成为当下小说热或文艺创作潮流的主体格调。但这种表现文艺家现实情怀,顺应消费时代的主流写作或艺术创作力量,尚未得到文艺理论研究者和评论家足够的重视与肯定。二是直面时代的勇气和思想艺术能力不逮的问题同时存在,一些文艺作品通过增强新闻性元素来“亲近”社会热点问题,却并未奏效,反而引发了社会或读者或观众对文艺作品表现当下现实问题存在的一些“哗众取宠”现象的质疑,从而逐渐地失去读者群或观众圈,造成当今文艺界一个值得深思的困惑是:如“写书人”比“读书人”还多;各公共图书馆读者“空空荡荡”;影院、剧院观众“稀稀拉拉”的窘况。三是社会新闻与文艺叙事元素过于快速、直接的黏合,这既是文艺家缺乏直接连接“地气”、可持续资源的一种表现,又是文艺家不得不将叙事焦点对准普通读者与观众所关注的热点话题的一种叙事动机。这种一味顺应读者与观众“口味”,满足商业消费市场需求的文艺作品,反而降低了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准,失去了它应有的“敦风化俗”的教育功能和“文以载道”的普世价值,并“事与愿违”地远离了真正的“读者群”与观众群,陷入了“书籍越出越多,读者愈来愈少”;“影院、剧院越修越豪华,节目纷繁浩博,观众愈来愈少”的怪圈。因为文艺家也十分清楚,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相比较于生态恶化、资源短缺、就业困境、人肉搜索、隐私揭露、贪官落马、一夜暴富等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文艺被全民关注的程度明显减弱,处于“日削月割”的萎缩状态,甚至在众多的、层次不同的人群眼里,已然失去了一般的存在价值与普遍的阅读与观赏兴趣,并褪去了文艺作品应有的高贵气质与优雅姿容,风光不再。这种极不正常的精神生活现象值得关注、分析与研究,同时更应该加强正确的因势利导,以期达到循序渐进“矫正”的目的。这既是文艺家们应该着眼“正视”的文艺主观创作与读者和观众客观阅读与观赏兴趣相偏离或脱节现象,应该努力回归为人民书写的本源,为读者和观众服务的宗旨,努力提供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又是文艺理论工作者应该着手义不容辞、刻不容缓下力气解决的社会“文化市场”导向的问题,值得深切关注,务实解决,决不能掉以轻心,麻木不仁。

  前段时期, 总书记曾高瞻远瞩地反复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为繁荣条件。”因此,如何总结好广元文艺创作的经验教训、解决瓶颈问题,并切实加强文艺理论研究,大力促进文艺批评工作的深入开展,以期达到对今后文艺创作的价值导向与方向指引,较好地实现文艺对生活的积极干预,即帮助人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树立与良好培育,并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进而使党和国家倡导的“24”字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蔚然成风。同时,还要针对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新期待的现实需要,勇于探索文艺创作适应当今现实社会生态的规律与文艺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有效路径。这对于扎实推进全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主题实践活动,大有裨益。写到此处,不禁又自然触发了另一个无法绕开、不可回避的老生常谈的话题:“批评家与文艺家”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批评家与文艺家的关系,就象是企业质量“检验员”与产品“生产者”的关系,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曾几何时,那种产品质量是检验出来的观点,误导了中国企业质量管理几十年,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引进日本及欧洲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技术控制机制后,才有力地纠正了这一认识“误区”。中国当代技术创新、工业强盛,经济腾飞,无不受益于此,实惠其中。因此,从这个“机理”相同的类比中,就得出这样的逻辑结论:优秀文艺作品不是依靠批评家“评论”出来的。它是依靠文艺家在时代使命感召唤与社会责任担当的自觉的前提下,“精心创作”而成的,但在这个过程中,确实也离不开评论家这个质量“检验员”的“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的“最后把关”。所以,一个合格的产品,无论是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都是依靠集体的智慧与民众的力量共同完成的,缺一不可。文艺作品,也是商品,是隶属于意识形态领域 “特殊产品”的范畴。它的生产者是文艺家,检验员是批评家,消费对象是读者和观众。没有文艺的繁荣,也就没有文艺批评事业的发展,反之亦然。因此文艺家与评论家既是一个事物矛盾“一分为二”的对立关系,又是文艺事业统一体中“合二为一”的统一关系。它们同时存在,相辅相成,同生共荣。然而,当前的实际现状却是不和谐的“多声部二重唱”,即文艺创作繁荣的“发力”与文艺批评的“助力”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依存”与“共同支撑”的动态平衡——文艺批评滞后于文艺的发展和繁荣。笔者以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批评家完全成了盲目的吹鼓手,除了吹捧之外见不到一句真实的批评之言。一些批评家把学术探讨变成了人际周旋,一团和气,恭维有余,针砭不足。他们写出来的评论文章,“褒义词”太多而失血缺钙,风骨不存。这些评论文章,因其溢美之词太过泛滥而失去了批评的有效性,不能再以其深刻洞见而照亮文艺的理想与现实。其影响力渐趋式微,被社会边缘化,前景暗淡,境况凄凉。试问?文艺批评或文艺作品,如果丧失了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没有了广大读者群和观众群这个“上帝”的宠幸与社会的青睐,它的地位与价值,就会一落千丈,跌落谷底;或如同“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或似一堆贬值的“股票”,一路下挫,岂不尴尬与无奈!记得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因此,作为文艺理论工作者或批评家,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坚定自身的职业道德操守和文化艺术立场,除了加强批评家队伍建设、自身理论素质修为的“厚积薄发”外,还要勇于对现实社会存在的“顽疾”发出“逆耳”的诤言,对清洁文化环境发挥积极的“消毒杀菌”作用。我们尤其希望,在“市场”这个概念甚嚣尘上的混乱时刻和无序状态,能有批评家挺身而出,指出“市场的逻辑并非文学的逻辑”,积极号召净化周围的艺术创作空气,提倡那些纯粹的、唯美的、优雅的,不单纯以获利为目的的文艺创新。就象墨西哥作家帕斯在《批判的 》一书所指出的那样,“今天的文学商业被一种单纯经济观点所左右:最高价值就是购书者的数量。赚钱是合法的;为‘伟大的公民’生产书籍也是合法的,但如果中心意图是出版‘畅销书’、娱乐性作品和通俗读物,文学就会死亡,社会就会堕落。”批评家与文艺家就应该是象帕斯那样有良知、有担当、有责任的一群人,那样一群时时提醒文艺家、警策自己不要忘记使命的一群人,那样一群令人尊敬的智者与贤者。

  作家、读者、批评家“三者”关系及其良性互动

  法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创始人、小说家和戏剧家萨特主张:文学艺术要干预现实,介入生活,他倡导倾向性文学,认为文学必须有鲜明的倾向,反对一切不合理的现象。他在文论专著《什么是文学》的第三章《为谁写作》中提到了文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艺术责任的核心中,我们看到了道德责任”,“写作的自由包含在政治的自由中”。他还指出:“散文艺术只能存在于一个散文获得意义的领域中,那就是民主的领域”,并主张一旦这个领域受到威胁,作家甚至有必要拿起武器来保卫它。萨特对文艺与社会关系的这种认识,与存在主义作家较积极地干预现实的主张是一致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的意义,毋庸置疑。尤其是萨特在书中还以大容量的篇幅详细地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与阅读两个方面,论述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他认为作者与读者必须相互承担义务,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他深刻指出,作家的自由不是我行我素,为所欲为,因为写作只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部分,“文学客体必须通过阅读才能显现出来。离开阅读,它只是白纸上的黑色符号而已。”文学创作的另一部分的阅读,要由读者加以完成。而阅读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读者要超越作品的文字进行创造,也就是说,阅读是一种再创造。是读者在作家和(批评家)共同引导下进行的再创造。由于读者也在进行自由选择,因而一切文学创作都是一种呼吁,是作家(和批评家)“向读者的自由提出吁求,要求进行合作”。读者的反映就是对作家(和批评家)的评价,作者与读者相互提出要求,共同作出努力,才能完成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因此,“任何艺术都不能不为别人或没有别人参加”。这些论述说明,文学艺术活动不是个人行为,实际上也就是反对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从而有力证明了我们当前文艺创作中坚持的“双百”方针与“二为”方向是正确的,是经得起时间蒸馏与历史考验的。它是人类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或意识形态的共同思想财富、精神信仰与智慧结晶。

  文艺与社会,作家与批评家,作者与读者到底是个什么关系,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概括或定位比较恰当:社会(或生活或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读者是作家创作的主体受众或服务对象;文艺批评家是架设在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是连接作家推出的作品与读者群阅读市场的“纽带”,而批评家的地位与作用,就是读者群中“最热情、最活跃、最务实”的具有“真理和人格”力量的“观察员”与“思想者”,是“少数而特殊的”的“敏于事而纳于言”、抢鲜阅读与鉴赏作家新作的第一忠实读者。他们以自己的“远见卓识”的智慧力量或“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一方面帮助作家圆“功成名就”之梦,并站作家的对立面而“品评论足”,因为,一个作家要取得成功,需要“批评家”这个朋友的帮助,如果要取得巨大成功,更需要批评家这个“敌人”进行“生死相搏”或铁面无私的“陪练”,只有这样,作家才能在社会历史各个时代充满激烈竞争的“拳击台上”,用理论武装的磅礴力量,充满睿智的澎湃 ,炉火纯青的娴熟技艺,雄霸拳坛,摘取桂冠,斩获用鲜血、汗水、泪珠浸泡的“金腰带”,赢得鲜花与掌声,成就光荣与梦想、或至高无上的“尊严”而流芳百世,永垂不朽!另一方面,批评家更象是与读者在“一个战壕”里并肩战斗的“战友”,他们为中华民族崛起,文艺复兴一起入“ 林弹雨“的生死场,为社会进步、历史发展、文明提高贡献着自己涓滴的力量。他们依然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推动“文学艺术美”披荆斩棘的创造者,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生活里,一群同呼吸、共命运的“最可爱的人”,值得恭敬与尊重!特别是在站在作家“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光环背后的评论家,或引导并带领广大读者集体团购消费作家提供的“精神食品”文艺理论研究工作者,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原则要求,得到物质和精神上“付出与回报”成正比例的收益,以示社会公平、公正的价值体现与合理的劳动报酬,以满足生存所“必需”,生活情趣所“应乐”,并与全体人民一起共建稳定、长久、持续、和谐的社会。因为天下大顺在于民富,天下和静在于民乐。

  时代呼唤文艺创新,使命要求社会担当

  高新起点召唤使命与担当,伟大目标凝聚信心和力量。当前,我市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行进在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和“美丽广元、幸福家园”的金光大道上。全市文艺工作者要以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引,坚持“双百”方针与“二为”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旗帜;始终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把实现“中国梦作为文艺创作的时代主题,把追求真善美作为文艺创作的永恒价值,勇于艺术创新,多出精品力作,努力讲好中国梦的广元故事,倾力创作出具有“广元特色”、“蜀门气派”、“女皇风采”的优秀作品,塑造令人难忘的“广元印象”,以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传导先进文化,更好地引领广元人民昂首阔步地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复兴伟 民族的历史新长征,为伟大“中国梦”在广元的重大实践书写出不朽的光辉篇章!

  作者简介:陈初,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网友跟贴
条评论
未登录
  • 全部评论
生活经验
  我们的生活多跟随自己的心理变化而变化,如果你经常有这些心理...[详细]
  广州日报韶关讯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她几眼,他便被人挟持...[详细]
  工作的情绪和环境,对于健康的影响是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详细]
  异地恋是一段甜蜜、辛苦、寂寞的恋爱,相隔两地的你们能否一直...[详细]
阅读排行榜
专家在线问答
林江涛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陈欣副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詹庆元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