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每天新增癌症患者113人 恶性肿瘤成死亡首位
生活中,谈起癌症人们就心慌,2014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68.90/10万,占总死亡的27.1%,癌症已连续8年成为北京市首位死因。其中肺癌、肝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是北京市户籍居民中恶性肿瘤死亡的前三位。据专家介绍,恶性肿瘤已经连续8年成为北京的首位死因,目前新增癌症患者年平均增长3.54%,日平均增长113人。季加孚总结“十三五”时期工作方向时指出,肿瘤领域工作重点应集中在对人民威胁较大的癌症类型,多方面着手改善防控现状。需重点防控恶性肿瘤包括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其中,前列腺癌是增速最快的恶性肿瘤,近15年来发病增长率549.54%。“三期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根据肿瘤的类型进行资源整合,将预防、治疗、控制、信息化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由过去的条块分割,变成大家一起做,从而整合效率、形成规范。”
据悉,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计划自2010年起至2020年结束,分三期实施。目前,前两期工作任务已经顺利完成。工作成效包括:首都市民对十大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了80%以上;搭建了十大疾病科技支撑体系,即每一类疾病由一名领衔专家、若干名核心专家和一支科技攻关团队组成。目前,十大疾病科技支撑体系成员单位由一期工作的88家扩展到二期的149家;已形成10项国际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研发300余项新技术、新方法,共制定136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其中55项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指南和规范;筛选170项科技成果共向5000家(次)医疗机构推广,其中基层医疗机构占推广机构数量的50%以上,培训医师15000人次;10项研究成果转化成政策或为制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十大疾病11家牵头单位中有6家成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培养24名科技领军人才。
目前,三期工作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重点是围绕重大疾病进行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得基于国人自己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修订我国相关行业指南及相关卫生政策提供依据;制定重大疾病规范诊疗方案,推动我国相关行业标准完善、产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