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ask帐号登录
还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探秘 > 富二代拒千万家产 揭露富不过三代背后3大原因

富二代拒千万家产 揭露富不过三代背后3大原因

2016-01-11 09:26

  据报道,近日,一名母亲欲将千万家产交给儿子打理后,没想到儿子不愿打理,竟然“劫持”母亲,不让她离开。在中国,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叫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呢?

  11 日,大兴派出所所长王伟接到一名女子电话报警:“我被人劫持了,你们快来救我!”刚说完地址,女子电话就掉线了。情况紧急,所长王伟立即组织多名民警全副武装赶到现场。

  民警将两人带到派出所进一步询问,了解事情经过。经查,两人的确是母子关系。52岁的陈女士从事医药行业,通过多年打拼,攒下千万家业。半年前,陈女士感觉辛苦了大半辈子,该歇歇了,打算去南方颐养天年。

  她将医药公司交给儿子王先生打理,还留下了现金及两套豪宅,总价值超千万元。然而,一段时间后,王先生却总觉得 “力不从心”。

  “我也没管过公司,哪知道这么复杂!”27岁的王先生显得很委屈,他告诉民警,以前都是母亲每月给他生活费,不让他过多参与家中生意的事儿。突然给他这么大产业,由于没有管理经验,很快他就感觉很吃力。

  在王先生家中,陈女士指点他“这笔账是怎么欠的、该怎么要”等问题后,又要离开。王先生着急了,执意不让陈女士走,“不行,这公司还得你管!我管不了!”由此问题,两人发生争执,最终陈女士报了警。

  最终,经派出所调解,陈女士表示,会暂时替儿子处理好公司一切事宜,再回南方。“一方面,我是想让儿子知道妈妈经营公司的不容易,另一方面也想锻炼一下他,没想到会闹成这样!”她说。

  中国人为什么“富不过三代”?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个奇特的现象,许多威势赫赫的大富大贵之家,到败家时“忽喇喇如大厦倾”,正如黄炎培先生总结的国家兴亡的历史怪圈那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为此后人不无感慨地概括为“富不过三代”!有一代创,二代守,三代耗,四代败的说法。

  所谓“三代”并非一个确切的时限,只是讲富贵不能长久而已。有的可能当代、二代即衰落,有的可能四代、五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怪现象?许多人在分析研究,得出不少答案,本人认为,是社会体制与人的本性共同造成了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政治变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王朝更替频繁;即使不是王朝更替时,皇位更替频繁,每当王朝更替或皇位易主时,都会有人升天有人入地,这就是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古代社会还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随时随地都有身败名裂的危险,其范例比比皆是。秦朝李斯、汉朝田玢、窦婴、宋朝蔡京、贾似道、明朝的严蒿、清朝和绅等均为朝庭重臣,富甲一方,都是当代而败亡;汉初名将周勃、灌婴、卫青、霍光等,其后代鲜有善终者。尤其是明太祖朱元彰时期,大臣上朝如同生离死别,直到平安回来才能庆幸今天还活着!政治变动,龙眼无恩是中国人富贵不能长久的原因之一。

  二是人的本性。一般是首代创业者都是競競业业,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奋发向上,终于创下了偌大家业;二代人目睹父辈创业的艰辛,受到父辈的教育影响,还能够守住家业甚至还有发展。但三代、四代人则不然,他们从小享受父祖辈的福荫,仪仗父祖辈的权势,周围马屁精环侍,真的是心想事成,不但进取心消失殆尽,还有不少成了 子弟,甚至成了“衙内”、“恶少”,横行乡里,为害一方,吃喝玩乐,无所不为。长辈再不注意引导,溺爱娇纵,不成败家子都难。

  三是国家体制形成的教子观念。这是一个比较深层次的问题,西方国家在这方面优于我们。他们不少人纵然是泼天之富,一般也不任由子女挥霍,而是鼓励子女独立,引导他们自己创业。象世界第一富豪比尔.盖茨、第二富豪巴菲特,他们均将多数财产捐献给了公益事业,只将少部分留给儿女。这样的做法使子女们依赖性大大降低,自立能力反而全面加强。而我们的体制造就了自古以来的“家天下”意识,国与家不分,权位与财产在可能的情况下都要“下传子”,这种意识形态的形成也是中国富豪不愿投身公益事业的重要原因。

  再看看反智书生薛涌是怎么说的?

  北大要建高尔夫练习场,立即引起公共关系危机,最后这一贵族计划不了了之。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0月14日,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宣布:“两个月后,目前国内最漂亮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将在厦门大学建成投入使用。今年06级厦大学生都要上高尔夫球课,其中对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学生还是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打高尔夫球。”据说这是精英教育的一部分。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放之四 海而皆准的规则。看看美国肯尼迪、福特、洛克菲勒、福布斯等家族,哪里有三代而衰的?再看日本,一个买卖往往从江户时代就开始,至今家门兴旺。“富不过三代”其实很有中国特色。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国传统中有深厚的培养败家子的传统。

  看看厦门大学的创举就明白:精英教育,就是要让几个专业的学生把高尔夫球当必修课。你到世界找找,哪个国家有?这大概可以进 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了。我们为什么能这样独步于世?因为我们对精英有与众不同的理解:精英就是人上之人,就必须具有享受人上之人的生活的训练。以中国的国情,高尔夫是一般人玩不起的,是绝对的上流社会的运动。所以,不仅大学要建高尔夫练习场,上海等地的新贵们,一天价把六七岁的孩子就送到贵族学校学习高尔夫。惹得美国人把这种事情登到《纽约时报》上,让大家看暴发户的热闹。

  美国的情况如何呢?在人家那里,精英的家庭也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成为精英。但是,人家精英的概念明显不同。这一点,我在《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和《精英的阶梯》中有了比较详细的交代。比如,美国的报纸上常有讨论:富裕的家庭如何向孩子解释家里的财产?许多富人特别注意不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富人,以防他们小小年纪就因为觉得有依靠而不思进取。但有些家庭的财富是盖不住的,比如豪宅、飞机、游艇等等,怎么可以让孩子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常常想尽办法,让孩子觉得这些财富和自己无关。更有盖茨,巴菲特这种,早早把财产捐了。我一个朋友,不算有钱人,但父亲是一常青藤的前校长,丈夫是另一常青藤的终身教授,说她文化贵族不应该说过分。她就坚持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觉得私立学校容易在富家子弟中培养一种entitlement(大致可以翻译为 “理所当然的特权”)。还有一些家庭,干脆自己掏腰包,让孩子去非洲、拉美、南亚的贫民窟当志愿人员。

  美国的精英教育多种多样,也有许多失败的家庭。但是,被社会奉为主流的精英教育,特别是针对那些精英家庭的孩子的精英教育,所强调的一个基本点是如何去掉孩子意识中的entitlement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一切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挣来。而要成为精英,就必须有“ 才能”。这种才能体现在和民众的沟通能力上。所以,精英教育强调的是如何了解下层社会,而不是自己的小圈子里玩什么。

  我们的精英教育则正好相反:培养的就 是人家想去掉的entitlement的意识。高尔夫就是这种entitlement之一。我们强调的,不是精英向社会提供什么服务,而是精英要从社会中享受什么。人家注重的是创造,我们注重的是挥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训,大概是因为很少有人这样做而变得格外珍惜了吧。高尔夫课显然是有高度的前瞻性:它对那些大部分还一事无成的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怎么先天下之乐而乐,甚至在天下皆忧时怎么自己独乐。这难道不是世界一流的培养败家子的课程吗?

  撒切尔夫人说中国永远无法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这样的文化精神。我看这是至理名言。中国还没有富,怎么富的门路也没有找到,但富了后如何挥霍已经被设计得如此精致。难道这就是中国的未来?

网友跟贴
条评论
未登录
  • 全部评论
生活经验
  我们的生活多跟随自己的心理变化而变化,如果你经常有这些心理...[详细]
  广州日报韶关讯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她几眼,他便被人挟持...[详细]
  工作的情绪和环境,对于健康的影响是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详细]
  异地恋是一段甜蜜、辛苦、寂寞的恋爱,相隔两地的你们能否一直...[详细]
阅读排行榜
专家在线问答
林江涛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陈欣副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詹庆元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