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资讯-邻医网资讯频道
您的位置: 首页 >> 药企新闻

“静”无止境——下肢静脉曲张治疗开启“日间手术”新革命

发布时间:2022-09-30 10:54:40  来源:互联网

慢性静脉疾病(CVD)是常见的血管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持续攀高。由国际静脉联盟(UIP)组织的静脉领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50岁左右的下肢不适人群中,CVD的发生率已高达63.9%。

下肢静脉曲张是CVD常见的临床类型,发病率高。在国内,成年男女下肢静脉曲张的患病率分别高达10%~15%与20%~25%,已成为国内各大基层医院的主要病种之一,并且近些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很难想像,中国有1亿以上人群深受下肢静脉曲张疾病的困扰,而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

下肢静脉曲张,人类直立行走的“副产物”

千万年来,人类一步一步进化,从最初的四足动物不断演变成两足动物直立行走。在人类的两条腿的内侧,均有一条位于皮肤下方、从踝部走行至腹股沟的长静脉——大隐静脉(GSV),GSV与一些较小的静脉在腹股沟中形成的隐静脉弓处有一个小的瓣膜,在此水平以下的所有深静脉都有单向的瓣膜(静脉瓣)。为了帮助血液向上流动,在血液向上流动时瓣膜会打开,而血液因重力原因向下倒流时,瓣膜会关闭,阻止血液倒流回腿部。

在四足行动时期,腹股沟和心脏之间的大静脉中的液柱是水平的。由于水平液柱不产生压力,因此没有患上静脉曲张的风险。一直到人类演变至直立行走时期,由于地球的引力,人体尤其是下肢承受着较大的重力。为了阻止血液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反流,瓣膜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当它不能够再阻止血液回流时,就会产生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人体下肢表浅静脉过度迂曲扩张造成的一种病理性曲张状态,发生原因包括原发性下肢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先天性静脉瓣膜功能缺陷及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回流受阻等。目前,国际上对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论,但相对一致的是,轴向静脉的瓣膜功能障碍所致静脉压升高、血液反流和浅静脉管腔增粗导致静脉迂曲隆起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表现。

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为下肢浅表静脉扩张、迂曲、隆起及小腿皮肤发暗,除了严重影响美观,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沉重、酸胀、乏力等不适,严重者常伴有小腿溃疡或浅静脉炎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特殊病例会危及生命。

从放血到手术,下肢静脉曲张治疗方式持续革新

静脉曲张已经困扰着人类几千年之久,第一次被文字记载和提及是在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的埃伯斯纸莎草文稿中(古埃及重要的医学文献),为了治疗静脉曲张引起的溃疡,古埃及人已经开始手术切除静脉。然而,由于出血量过大导致患者死亡,手术基本以失败告终。

公元前400年,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疾病是由体液失去平衡所致,放血和发汗、催吐一样,都是平衡体液的方法,开始主张抛弃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放血疗法,希波克拉底也是第一个用绷带治疗静脉曲张的人。放血疗法能够通过刺破体表细小静脉放出局部血管内的血液,减少血管内部压力,表面上看似缓解了局部症状,实际却没有解决静脉曲张的根本问题。

16世纪以后,静脉曲张治疗迎来了手术时代。1905年,大隐静脉剥脱术开始盛行。这种俗称“抽筋剥皮”的治疗方式,具体是在抽剥大隐静脉主干同时对小腿曲张静脉做多切口剥离,这种手术方式治愈率较高,约80%以上的患者能够被治愈,却也存在着切口长、创伤大、治疗痛苦,术后皮肤瘢痕多等缺陷。在19~20世纪,由于对血管及静脉曲张发病原理了解有限,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领域,相对简单粗放的抽剥手术治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大隐静脉抽剥治疗仍然被广泛应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硬化剂注射疗法开始兴起。然而,大量临床实践结果和学术研究成果表明,硬化剂治疗静脉曲张复发率较高,并发症也较为多见。因此,临床更倾向于将硬化剂注射作为手术以外的补充和辅助治疗。

从公元前至近现代,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静脉曲张治疗技术持续革新,新的治疗设备不断涌现,新的技术发明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治疗手段的选择。

医疗科技进步,下肢静脉曲张治疗步入微创时代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血管外科迅猛发展,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方式也经历了一场革命式变革。“精准医学”是目前临床热点之一,微创医学是目前最能体现精准医学概念的学科。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前提。随着超声等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更加精准和微创的技术逐渐普及,为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术前诊断、术中监测和术后复查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检查和治疗设备技术进步的双重加持下,下肢静脉曲张的腔内微创治疗技术快速崛起,凭借其创伤小、出血量少、痛苦轻、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以及手术操作难度低、手术时间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其中,腔内热消融技术是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重要力量,并逐渐替代开放手术成为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

静脉曲张热消融治疗主要包括静脉腔内微波消融闭合术(EMA)、腔内激光消融术(EVLA)和射频消融术(RFA)等。热消融治疗的原理是通过热损伤作用至静脉壁,引起胶原质收缩和血管内皮细胞裸露,从而使得静脉壁增厚、管腔收缩、迅速机化并且形成纤维条索,最终静脉闭合。与传统手术相比,热消融治疗在创伤大小、手术时长和患者治疗体验上具有优势。

消融技术已成为全球发展最为迅速的治疗手段之一,2022年全球消融医疗的市场规模超过了12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微波消融市场规模达40亿美元,占消融医疗总市场规模的1/3左右。

微波消融,开启下肢静脉曲张治疗“日间手术”新革命

下肢静脉腔内微波消融治疗是利用微波对组织热凝固效应,将一次性微波消融导管直接作用于静脉腔及血管壁,实现瞬间(数秒内)产生具有一定穿透性的高温将组织凝固,继而使血管逐渐纤维化,最终完全闭锁。

微波凝固加热属于内源性加热,其治疗优势在于能够在保持腔内手术“微创易操作”优点的前提下,对静脉壁产生全层的更为彻底的消融,而又不伤及周围组织。腔内微波消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疼痛轻,能够于门诊完成治疗,使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从传统住院治疗的模式逐渐演变成为日间手术的模式,大部分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手术不再需要住院实施,不仅能够满足患者的微创治疗需求、降低患者治疗费用,还能有效节约医疗资源。

下肢静脉腔内微波消融治疗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微创治疗方法,由全球微波消融领域头部企业南京亿高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明推动,并携手中国专家的力量,规范术式标准,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微波消融理念,不断提升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水平。受益于中外专家和以亿高医疗为代表的设备研发公司的共同努力,作为中国原创技术的腔内微波消融闭合术正得到快速普及,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造福世界范围内的患者。

微波消融技术在下肢静脉腔内的热闭合创新应用已得到了临床和医学界的认可。2019年,中华医学杂志发布了《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新版指南特别将腔内微波消融技术的临床效果及特点进一步细化,肯定了微波消融在腔内热闭合中的作用,为后期临床给出明确依据。

微波消融也是我国在国际医学治疗领域为数不多的领先治疗技术之一,除了静脉曲张,我国的微波消融技术已经成功运用于包括肝癌、肺癌、肾癌、骨癌、乳腺癌等多种实体肿瘤和甲状腺结节、肺小结节、乳腺结节、子宫肌瘤等良性病变的微创治疗。

医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理念的进步和技术设备的提升。由于患者治疗理念的提升和治疗需求从“生理”到“心理”的转变,创伤较大的传统技术将会逐渐退出静脉曲张治疗的历史舞台,更精准、更微创、能够进行日间手术的治疗方式将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趋势。

文章参考

[1]NicolaidesA, KakkosS, BaekgaardN, et al. Management of chronic venous disorders of the lower limbs. Guidelines According to Scientific Evidence. Part I[J]. Int Angiol, 2018, 37(3):181-254. DOI: 10.23736/S0392-9590.18.03999-8.

[2]廖传军,张望德.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治进展[J].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6,2(6):527-529.

[3]陆炯, 刘佳莅, 陆黎. 腔内微波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研究,2015,28(1):74-76.DOI: 10.13429/j.cnki.cjcr.2015.01.028.

[4]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版)

[5]原发性下肢浅静脉曲张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

[6]《静脉曲张:人类直立行走的副产物》(血管资讯)

[7]《手术刀下的历史——改变世界的27个真实手术故事》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