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资讯-邻医网资讯频道
您的位置: 首页 >> 药企新闻

惠民保进入比拼销售能力阶段,创新是制胜关键——专访圆心惠保CEO彭煊

发布时间:2020-10-19 15:14:31  来源:互联网

编者按:

作为医疗保险的补充,“物美价廉”的惠民保类保障项目正在快速落地,多地开花。不过,惠民保项目的风险管控、可持续发展、保障作用等还有待观察。

《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多家险企和三方平台相关项目负责人,以期了解当前惠民保的真实发展状况,探索这一项目走得更远的方式。

几十块钱、超百万保障、连接医保、特药支持、健康管理服务……

不到10个月时间,“惠民保”(城市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险)项目以其无限“惠”民的魅力,疯狂席卷全国10余省份、近50个城市,参保人数超2000万,累计保费超10亿元。

惠民保的“爆红”,固然离不开医保局的站台和保险机构的强大承保支撑,第三方平台的积极推动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截至目前,已有包括镁信健康、思派健康、圆心惠保、腾讯微保、暖哇科技等十余家第三方平台参与惠民保项目。

惠民保大火的底层逻辑是什么?第三方平台在惠民保项目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惠民保未来又将走向哪里?近日,圆心惠保CEO彭煊接受了《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从三方视角给出了他的思考。

据了解,截至10月15日,圆心惠保已先后参与或主导了宁波、南通、海南、山西、安徽等五个惠民保项目上线。

惠民保进入比拼销售能力阶段,创新是制胜关键——专访圆心惠保CEO彭煊

圆心惠保CEO彭煊

缓解个人支付压力

《国际金融报》:惠民保为何在2020年突然“爆红”?

彭煊:惠民保的火热,说明这个是有市场需求的。中国医保目前覆盖了13.8亿人,是全世界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2019年中国的整体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接近6.5万亿元,医保支出大概2万亿元,这意味着还有4.5万亿元的空间需要个人支付。

另外,虽然商业健康险在近几年发展很快,但其理赔整体水平仍较低,2019年理赔金额不到2000亿元,在全国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中的占比仅2%左右。

更何况,中国当前仍然有6亿人口的月均收入仅1000元。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购买几百块钱的百万医疗险有一定压力,而几十块钱的惠民保相对而言门槛低了很多。

也正是因为个人支付部分压力依然较大, “惠民保”的出现才能让大家感受到,这个产品是可以解决部分问题的。

各利益方的“小心思”

《国际金融报》:如果说这是底层逻辑,那么,医保局、保险公司、三方平台积极参与惠民保项目的意图是什么?

彭煊:应该说是各取所需。

从医保局方面来看,初衷是希望借助惠民保缓解基本医保的压力。这也是惠民保业务发展初期,各地医保局愿意站台的原因所在。但实际上,惠民保的主要作用还在于“惠民”。

从保险公司方面来看,人身险公司因担忧惠民保会冲击现有健康险业务,入局者还不多。相反,财险公司因无顾虑,在产品条款设计、定价等方面更加灵活,更加积极在参与。

对于人身险公司的担忧,理论上确实存在一定可能性。从惠民保覆盖率较高的地方来看,其百万医疗险销量确实要弱一些。

但我认为,对于新公司、或者百万医疗险业务规模并不是很大的公司来说,现在入局惠民保是个很好的机会。毕竟,因起付线较高,所以市价上,惠民保类业务的赔付风险不会很高,至少前期一两年风险不会太高,风险相对可控。

对于三方平台来说,动力则更大。事实上,惠民保发展初期就是由包括圆心惠保在内的第三方公司推动的,我们从特药险市场转向惠民保,从一个产品覆盖全国,到面向一个区域集中覆盖,实际上都是为了打通药的产业链,核心目标就是提高药品的覆盖范围——覆盖更多人群,结合线下药店,在保险支付环节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三方平台从后端走向全流程服务

《国际金融报》:如何定位第三方平台在惠民保项目中的角色?此前有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提出,第三方平台应该是赋能者、连接者和开放平台,是否赞同?

彭煊:对我们第三方公司而言,一开始是想为商业保险提供特药服务,后来则转向为一个城市提供特药服务。当然,现在第三方公司在模式上都有所改变,对项目支持已经覆盖前端至后端全流程,包含提供产品设计、医疗服务、系统开发、推广运营、特药管理、理赔服务等技术支持。

以圆心惠保和长安责任保险公司在安徽省联合推出的“蚌惠保”为例,公司作为技术服务方,在高额保障基础上,还为参保人赠送妙手医生服务(全科咨询+线上处方+送药上门等)、基因检测折扣优惠、海南博鳌乐城海外药品就医门诊绿通服务、优质体检服务(善诊)等贯穿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医疗健康管理服务。

作为圆心科技的成员企业,我们能借助母公司在医药领域的优势和资源,利用覆盖全国70个城市的200多家院边及DTP自营药房和妙手互联网医院的10万多名合作医生,服务于各大保险公司,而这也是圆心惠保的核心优势所在。

医疗费近5万才触达起付线

《国际金融报》:我们注意到,惠民保业务均是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基础后,再报销自费部分的的一定比例,对消费者来说是否有点坑?

彭煊:确实,消费者往往需要1至2年时间,才能够感知到,惠民保产品价格低廉是因为起付线较高。

目前大多数惠民保产品是在基本医保报销基础上再报销自费部分的80%。

以北方某地近期推出的惠民保产品为例,其基本医保的起付线是800元,医保报销后自费超过1万元部分,由大病医保来报销75%,剩余的25%为自费部分,自费部分超过1万元,才触达该产品的起付线。

也就是说,当个人整体医疗费用部分接近5万元的时候,才能达到惠民保的起付线。这也是各地惠民保为什么定价会比较便宜的原因所在。

惠民保产品很重要的一项责任是特药,大部分惠民保产品对这类责任提供0免赔服务,这是因为肿瘤发生率在全部重疾中占到了60%的比例,而肿瘤的开销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药物,市场对这类服务是有需求的。

或成为“第二个大病医保”

《国际金融报》:惠民保类产品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

彭煊:目前看来,医保局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如果其进行干预的话,基本会将惠民保引导至大病医保的方向。

从付费方式来看,如果投保惠民保不动用医保个人账户进行付费,就是走市场化的发展路线,即低配版的百万医疗险,或“第二个大病医保”。这样一来,经纪公司(流量平台)、第三方公司就会发挥更大作用,因为这往往意味着多家公司共保,同时,还会在产品中加入既往症以及医保外责任,要求保险公司贴着盈亏平衡线做精算假设,产品上线前一两年,大概率会亏损。

目前,在惠民保中加入医保外责任是各地医保局比较统一的需求,因为在医保类目录内,无论怎样做文章,对医保都不会产生大的作用,必须加入医保外责任,报销医保外用药,才有可能减少医保内用药支出,才有助于医保控费。

从监管的态度上来看,感觉还在观望,不排除未来对产品进行规范。

创新是制胜关键

《国际金融报》:在此背景下,保险公司、经纪公司、三方平台的机会在哪里?

彭煊:惠民保业务未来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财险公司会继续快速铺市场,而寿险公司也会逐步加入,大流量平台也在加速入场,市场竞争已进入比拼销售能力的阶段。

惠民保最开始的时候是一类紧贴政府资源和关系的产品,而如今,各家公司比的是“资源整合+销售”能力。下一步,大的流量平台会加入,例如蚂蚁集团和腾讯旗下的微保都已经加入了进来。大流量平台+保险公司当地资源,惠民保本身还会继续发展变化,覆盖率不断提升,小的销售平台机会越来越小。

要想在这个市场上取得领先地位,关键还是创新。

一是产品创新将强化。现在为了抢市场,产品仍以“抄”为主,未来产品创新会越来越多,会由公司和医保局深度沟通或掌握拿一些定价数据。

二是产业链模式创新也将增强。这也是目前正在努力尝试的一件事情——把上下游企业,包括健康管理企业、药企等整合起来。药企其实很关注惠民保类产品的发展。

目前国内已经有40多个地方推出了惠民保产品,未来两三年,会有更多地方推出类似产品,就市场格局而言,一定是多家参与,不可能是一家独占。

记者 | 罗葛妹

编辑 | 陈偲

版式 | 王莹



标签:惠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