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
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
临床血液学杂志 1999年第5期第12卷 经验交流
作者:游伟文 汪明春 陈俊雄 蔡云 卓家才
单位:深圳市红十字会医院血液科*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增生性/药物治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起源于全潜能干细胞水平,病态、无效造血的克隆异常增殖性疾病。其中增生低下占8%~20%不等。魏良雄〔1〕报道60例MDS中20%为低增生性,陈辉树等〔2〕报道128例MDS中有18%为低增生性。由于低增生性MDS骨髓增生减低,常伴有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我院对在1990年10月~1998年3月收治的9例低增生性骨髓异常综合征(Hpo-MDS)(占MDS同期总44例的20.5%),采用多种方案联合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 9例中,男5例,女4例,年龄17~58岁,中位数46岁。经临床、血液、骨髓涂片及活检等检查确诊,按国内1994年全国血细胞学术交流会的标准分类〔3〕,计有RA、RAEB、RAEBT各3例。9例血红蛋白有不同程度减少(100%),8例白细胞减少(88.9%),其中4例有明显发热感染症状,4例血小板数减少,伴不同程度出血症状(44.4%)。
1.2 治疗方法 ①雄激素:采用康力龙或康复龙,其中康力龙4~6 mg/d,康复龙10~15 mg/d,两者交替应用,疗程3个月至缓解,3个月无效即停药。②糖皮质激素:采用甲基强的松龙1.0 g/d,冲击治疗3 d,停药后服用强的松30~60 mg/d。③诱导分化剂:全反式维甲酸(ATRA) 20~60 mg/d,罗钙全(1,25(OH) 2D3) 1.5~2.5 μg/d。④粒细胞生长因子(G-CSF):惠尔血150 μg/d。化疗结束后7~10 d开始使用。⑤小剂量化疗:主要采用HH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HHar) 1 mg/d连用3~5 d,Ara-C 10 mg/d连用5 d),和LDAra-C方案(Ara-C 100 mg/d连用7~21 d),连续2个疗程。⑥辅助治疗:化疗及白细胞减少患者予以庆大霉素片16万U/d及制霉菌素150万U/d,含服,清洁肠道,加强口腔、肛周清洁护理,治疗开始2~5个月内,除必要时成份输血外,停用其他可引起血象改变药物。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查骨髓、心电图、肝肾功能,每周2~3次血常规。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Ogawa及潘氏、吴氏提出的标准〔4~6〕:①Hb升高>20 g/L;②WBC上升(1~15)×109/L;③PLT上升>50×109/L;④骨髓原始细胞数降至正常。凡符合上述3项者为显效,符合1~2项者为有效,全不符合者为无效。2 结果
附表 9例低增生性MDS治疗前后临床实验室结果
例
号 |
治疗方案 | 治疗后
骨髓增 生程度 |
骨髓原粒
细胞数(%) |
血象 | 疗效 | 生存随访 | ||||||
WBC(109/L) | Hb(109/L) | PLT(109/L) | ||||||||||
前 | 后 | 前 | 后 | 前 | 后 | 前 | 后 | |||||
1
2 |
雄激素+糖皮
质激素 |
活跃 | 3.0 | 0 | 1.4 | 4.9 | 25.0 | 70.0 | 24.0 | 70.0 | 显效 | 死亡(5个月转M4) |
活跃 | 2.5 | 0 | 3.7 | 3.8 | 61.0 | 67.0 | 14.0 |
11.0 |
有效 | 失访(治疗9周后失访) | ||
3 | 雄激素+ATRA
+罗钙全 |
活跃 | 2.0 | 2.9 | 4.1 | 73.0 | 100.0 | 155.0 | 112.0 | 显效 | 存活(2年后转RAEB) | |
4 | ATRA+罗钙全 | 减低 | 11.5 | 5.5 | 3.4 | 3.5 | 51.0 | 45.0 | 78.0 | 76.0 | 无效 | 存活(已19个月) |
5
6 |
小剂量化疗 | 活跃 | 12.5 | 3.5 | 2.0 | 11.4 | 2.0 | 43.0 | 97.0 | 111.0 | 显效 | 存活(4个月后转M2a) |
活跃 | 16.0 | 14.0 | 5.2 | 4.3 | 67.0 | 71.0 | 98.0 | 103.0 | 无效 | 存活(已17个月) | ||
7
8 9 |
小剂量化疗
+G-CSF |
活跃 | 24.0 | 3.5 | 2.4 | 7.0 | 65.0 | 86.0 | 85.0 | 111.0 | 显效 | 死亡(33个月后死于心衰) |
减低 | 23.0 | 17.0 | 2.0 | 2.6 | 81.0 | 62.0 | 8.0 | 15.0 | 无效 | 5个月后失访 | ||
减低 | 27.0 | 16.5 | 0.8 | 2.1 | 60.0 | 58.0 | 14.0 | 47.0 | 有效 | 存活(12个月后转M2a) |
注:例1~3为RA,例4~6为RAEB,例7~9为RAEBT
附表为9例低增生性MDS治疗前后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所见。显效4例(44.4%),有效3例(33.3%),无效2例(22.2%),有效率77.7%。其中RA组显效2例(66.7%),有效1例(33.3%),RAEB组显效1例(33.3%),无效2例(66.7%),RAEBt显效1例(33.3%),有效2例(66.7%)。3 讨论
目前MDS的治疗方法很多,其治疗需根据个人基本情况而定〔7〕,而对低增生性MDS的报道则较少,由于低增生性MDS骨髓增生低下,常伴有血三系细胞的减少,因而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在RA治疗中,我们主要予以诱导分化剂,刺激骨髓造血药物及支持治疗,3例均取得较好疗效,对于低增生性RAEB、RAEBT患者,由于强化疗常致骨髓出现长时间甚至不可逆的抑制,加重贫血、感染、出血症状。我们在5例RAEB,RAEBT患者中采用小剂量、易耐受、低细胞毒 物,患者均能完成治疗,且有效率80%,对于造血因子,由于粒单细胞刺激生长因子(GM-CSF)与G-CSF在刺激正常骨髓前体细胞生长同时,也可能刺激骨髓恶性细胞的生长。有报道GM-CSF治疗中循环原始细胞可增加33%,使用G-CSF未见原始细胞增加。浦权等认为G-CSF促使白血病增殖风险较小,RAEBT从诊断到急性白血病(AL)病发病时间为4~18个月(平均9.3个月)。我院采用G-CSF治疗3例低增生性RAEBT中,1例5个月后失访,1例生存33个月后死于心脏病,1例12个月后转M2a,未发现RAEBT加速向AL转化迹象。由于G-CSF能增加网红计数,提高全部有核细胞,提高循环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功能、减少输血需求量和感染危险性〔8〕,3例入院时有感染、发热症状患者,经G-CSF治疗后随着白细胞的升高而症状消失,这可使低增生性MDS在治疗中减少感染机会。1例RAEB患者由于入院时身体情况较差,采用诱导分化治疗,患者至今已生存19个月。没有患者因药物副作用而中止治疗。总之,低增生性MDS的治疗应按患者的基本情况而定,以刺激造血、细胞生长药物,诱导分化剂,小剂量化疗为主,常可取得满意疗效。
*邮政编码:深圳市,518035
参考文献
[1] 魏良雄,蔡学杰,任立奋,等.低增生性骨髓异常综合征.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7,32(04):332~334
[2] 陈辉树,梁晓岚,王若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组织学分型的探讨.天津医药,1995,23(3):131~136
[3] 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89~262
[4] Ogawa M,et al.Apabase Ⅱ clinical trial of recombinant interferon gamma (G1~3) on myelodysplasia syndrome Blnt 56;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C21,1988~1998
[5] 潘峻,董作仁,林风茹,等.H(A)LIDP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研究.中华血液学杂志,1990,11(8):426~426
[6] 吴昌平,华静,吴浩清.全反式维甲酸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华血液学杂志,1991,12(8):429
[7] Tricot GJ,et al.Management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Semin Oncol,1987,14:444~447
[8] 艾辉胜,罗荣城,乐晓锋主编.现代白血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92~293
1998-10-13 收稿 1999-03-02 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