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乐葆主治什么?直击关节炎疼痛源头,止痛治痛抗炎保关节
立冬已过,岁寒将至,气温转凉,不少人的关节出现不“利索”、疼痛、僵硬等不适症状,各种骨关节疾病开始“作妖”,尤其是骨关节炎。而在缓解、治疗这类疾病的过程中,对症用药是关键,标本兼治是目的。目前临床常用西乐葆来对抗骨关节炎这个“沉默杀手”[1]。那么,西乐葆主治什么疾病呢?它又是如何实现标本兼治的呢?本文将从作用机制、功效特点出发,揭开西乐葆的“神秘面纱”。
西乐葆主治什么病症?止痛、抗炎更高效,安全获益性更高
西乐葆主治什么病症呢?探讨这一问题,不妨厘清其作用机制、功效特点。从药物类型上讲,西乐葆归属于第二代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一种典型的镇痛、抗炎类药物。
从作用机制上讲,西乐葆作为一种选择性II型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可通过抑制COX-2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分泌,进而起到快速镇痛,如关节炎痛、肌肉痛、头痛等,以及持续抗炎作用[2],缓解炎症引起的红肿热痛等症状。
并且,相较传统止痛药,它进入人体后并不会过多影响COX-1,它能继续做好保护胃黏膜、调节肾血流等“本职工作”,故而有着更高的胃肠道、肾脏、心脏安全性获益[3]。
鉴于上述特点,西乐葆被广泛用于治疗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常见骨关节疾病,以及缓解痛风、急性扭伤或劳损等造成的肌肉、关节急性或慢性疼痛。
譬如在治疗骨关节炎时,其最快可在服用30分钟内快速起效[4],并持续24小时持久镇痛[5],改善炎症反应。受益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等优点,骨关节炎合并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特殊群体,也可安心使用。
西乐葆主治什么病症?标本兼顾保关节,直击关节疼痛病根
从上文可见,西乐葆能快速镇痛、持续抗炎,且提供了比传统“止痛药”更高的安全获益,广泛用于临床实践。
不过,在“对付”骨关节炎的过程中,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是第一步,防止疾病复发、延缓疾病进展才是临床治疗的目的。
而作为一种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骨关节炎的病根在于关节软骨以及周围的软组织被持续磨损、侵蚀[10],既难以发挥保护、润滑关节的作用,让关节出现“硬碰硬”,进而引发关节疼痛、僵硬、肿胀、活动受限等诸多病症。
作为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骨关节炎临床治疗药物[6][7][8][9],西乐葆在发挥镇痛、止痛作用,缓解关节炎性反应的基础上,还能促进关节软骨中蛋白聚糖、II型胶原蛋白合成,进而抑制软骨细胞凋亡,修复关节软骨,从根源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连续使用22周,可显著减少骨关节炎的复发次数达42%[14],同时还能延缓病程进展[11]。
由此可见,坚持使用西乐葆治疗骨关节炎,既可缓解一时之痛,更能提供切实、可靠的长期性疼痛获益,达到“止痛更治痛、标本兼顾保关节”的治疗目标。
西乐葆主治什么?如何实现标本兼治的呢?作为一种功效丰富、应用广泛的第二代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西乐葆有着快速、可靠的镇痛、抗炎功效,可有效缓解诸多病症造成的关节或肌肉急、慢性疼痛。特别在“对付”骨关节炎时,其止痛治痛、防复发、缓病情的效果尤为显著。当然,在实际用药过程中时,患者还要遵从医嘱,科学合理的使用西乐葆,发挥药效的同时保障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婷,陈俊,吴广文.骨关节炎的治疗原则——内养外休[J].福建中医药,2022,53(01):42-44.
[2] 姑丽尼格尔·艾尼瓦尔,谢菡,陈心怡,等.非甾体抗炎药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24,27(05):885-891.
[3] Chan FK, et al. Lancet.2010 Jul 17; 376(9736):173-9.
[4] Cheung R,et al. Analgesic efficacy of celecoxib in postoperative oral surgery pain: a single-dose, two-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active- a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Clin Ther. 2007;29:2498-2510.
[5] F. McKenna 2001
[6]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8;38(12):705-15.
[7] A. Ariani, et al. Reumatismo. 2019 Sep 23;71(S1):5-21.
[8] Bannuru RR, et al. Osteoarthritis Cartilage. 2019;27(11):1578-89.
[9] Bruy&egr e;re O, et al. Semin Arthritis Rheum. 2019;49(3):337-50.
[10] 尹合勇.退行性骨关节炎防治早知道[J].家庭生活指南,2024,40(05):116-117.
[11] Alvarez-Soria MA, et al. Ann Rheum Dis. 2006;65(8):998-1005.
[12] Strand V, et al. J Rheumatol. 2011;38(12):26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