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家郝明森: 艺德为先 无愧时代
《中访网》全媒体记者 查章维 李洁明 日前,首届蒲松龄散文奖诗歌奖颁奖活动圆满结束,陕西籍作家郝明森所著的散文集《乡村记忆》,在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余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散文著作二等奖。该奖项由中国文联《神州》杂志社、黑龙江作协《北方文学》杂志社、蒲松龄文学馆等单位联合主办,旨在从文学方面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50余位 作者中,郝明森的 ,并非偶然。他不是全职作家,但作为扎根于基层的文化工作者,深谙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道。主职是汉中市镇巴县文化馆副馆长,“主要从事文学、美术、摄影、民间艺术研究创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则是郝明森常见诸《文艺报》《散文选刊》《美术报》《国际日报》(印尼)《鸭绿江》《领导科学》《戏剧之家》《羊城晚报》等国内外各类报刊上的简介。与简介传略同步刊发的,不仅有郝明森的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还有他的剪纸、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如此而言,仅用作家、文化工作者等标签来定位郝明森的身份,已经太显单薄,曾担任过“中国当代艺术协会主席”的郝明森,已经无愧于“当代艺术家”的桂冠。
郝明森在野外进行艺术创作
迄今为止,郝明森的文学、剪纸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类大赛展览, 超过15次,主编或参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粹2015》等作品集和画册超过5部。他出版有个人剪纸作品集或挂历《郝明森剪纸作品选》《郝明森12生肖剪纸作品集》《镇巴风情剪纸作品选》,以及画册 《郝明森国画作品选》《中国传奇人物——郝明森》,文学专著代表作有小说集《光棍山》和散文集《孤帆远影》《乡村记忆》。 汉中市委宣传部授予他“2012年汉中市十大优秀美术家”,“2015年全市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中国传奇人物——郝明森》
郝明森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美协、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曲艺家协会、陕西群文摄影协会理事,南边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第二届文艺导师,《南边文艺》杂志理事长。身为镇巴县文化馆副馆长,郝明森担任《山之魂》执行主编。身为当代微篇小说作家协会理事,郝明森还兼任《微篇小说》美术编辑、《微篇小说报》执行主编。
众多的奖项和头衔,难以罗列,然而郝明森用手中的笔和剪刀,创作出了更多叹为观止的文学、绘画、剪纸等艺术精品,在当今文艺界实乃罕见。近日,《中访网》全媒体记者专访了百忙之中的郝明森,为你隆重介绍这位独树一帜的当代艺术家。
中访网:6月初,你凭借《乡村记忆》,荣获了首届蒲松龄散文著作奖。这个是以山东籍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项,而你是三位陕西籍 作家之一。你如何解读自己的这部作品呢?你是从什么时候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呢?
郝明森:对于荣获首届蒲松龄散文著作奖,我相信评委读懂了我的作品。《乡村记忆》反映了陕南乡村的乡风、乡人、乡事、乡物,这些民间文化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逐渐消失,给我们乃至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因此《乡村记忆》有我永不能忘怀的民俗、乡情、物事,就如根一般,深扎在养育我的故土里,扎在父母日夜的牵挂里,也扎在我沸腾的血液里。
真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是我1992年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中文系老师给我们上《大学语文》课,我为他精彩的讲述所陶醉。然而班上不少同学只喜欢专业课,不喜欢文化课而故意捣乱。老师生气地说:“你们艺术系学生有啥骄傲的资本?录取分数线是文史类学生的一半,只能算半个大学生。”我当时听后很难受,心里也不服气。随后,我在写作课上写了一篇《巴山婚俗》的文章,并剪了一幅相同题材的剪纸作品,一起上交。老师看后很高兴,帮我寄到《陕西日报》,没想到在该报的副刊发表了。从此之后,我开始往报刊投稿,经常发表文学或剪纸等美术作品。
郝明森荣获首届蒲松龄散文著作奖
中访网:你在大学时期就开始发表剪纸美术作品,而剪纸是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心灵手巧的女士比较擅长,而你的剪纸作品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还屡获大奖。你的剪纸创作之路应该更早了吧?你是如何继承发扬这门民间艺术的呢?
郝明森:是的。我从小喜爱剪纸,真正的老师是我的母亲。她在当地是一个剪纸高手,那时只是作为绣花的底样,称之为“铰花”。我感觉很好看,就学着在旧报纸上剪。母亲刚开始不允许,说这是女孩子学的,后来看我剪得有模有样,就给我做指导。我在上高中时,给学校结婚的老师剪窗花、双喜字,很值得回味。考上艺术院校后,在课余时间,我把自己的剪纸爱好作为一个专业创作来钻研。
剪纸是我国民俗文化的载体之一,生动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但是如今,民间剪纸艺术遭遇市场经济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冲击,优秀人才断层、艺术精品匮乏、绝活技艺濒临失传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了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我国的剪纸艺术,除了在国内权威报刊发表并 外,我的部分剪纸作品在中国香港、澳大利亚、挪威交流展出,也有不少国际友人收藏。当代微篇小说作家协会今年举办过“明森剪纸杯”第二届全国微篇小说大赛,由我创作的八十幅剪纸作为奖品之一, 者反响良好。
中访网:有人说“艺多不压身”,也有人说“干一行才能专一行”,如今你身兼多职,若把一个人的精力满分值设为10分的话,你把文学、剪纸、绘画、摄影各分配多少分呢?为什么这样分配?
郝明森:好比我曾经在中学当美术教师一样,不仅是剪纸,国画、油画、版画等都要会,这样才能从事美术教学。作为文化馆的一个业务干部,我必须懂得更多的业务技能,才能去辅导,才能去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干一行才能专一行”只是对学术机构专业人士而言,而在基层文化战线上行不通,比如我爱好剪纸,不可能叫每个人都喜欢剪纸。群文辅导是针对群众各自不同的爱好,给予不同的辅导。因此在基层必须多技多能。假如我的精力满分为10分,我会把文学设置2分,因为工作中离不开笔杆子,剪纸、绘画、摄影各1分,因为这些只有业余时间才能做,最后5分主要分配在单位的日常事务管理、理论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家庭生活上。
郝明森担任汉中首届巧娘大赛评委
中访网:作为一位扎根在大巴山区县城的文化工作者,你不仅负责文化活动,主编杂志丛书、业余文学创作,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事这些艺术创作,是因为你在文化馆工作属性使然,还是你个人爱好的延伸呢?
郝明森:我从小生活在乡村,记得小时候,一把洋 、一个陀螺、一个铁环,或者一本小人书,都足以让我们小伙伴爱不释手。这些玩意儿都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尤其是剪纸、雕刻等民间艺人创作的作品。正是对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爱好,促使我走向了艺术创作的道路。
中访网:你曾经担任过“中国当代艺术协会主席”,那你如何定位自己的“艺术家”身份?
郝明森:其实我觉得“艺术家”身份定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更多的不是自我认证,实际上是他的影响力靠人民群众评价,他的成就被后人,被艺术史家、艺术理论家认定。艺术家要敢为天下先,要有一种追求自我、卓而不群的理念。这种卓而不群,需要他者的眼光来认可。作品一旦完成和艺术家已没有任何关系了,就进入了一种展示的场所和流通的空间,在社会的多种文化下、历史的选择淘汰,或者是记载中不断的生效。我感觉作为艺术家是很现实的,生效方式是多途径的,但是艺德为先,谦虚谨慎,加强自己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称得上无愧于时代的艺术家。
郝明森剪纸作品被制作成中印艺术名家明信片
中访网:由你担任执行主编的《山之魂》,是镇巴县文联和文化馆主办的文艺双月刊。这本刊物无论是封面设计,还是稿件审编、内文排版,都倾注了你大量心血。这本刊物在“弘扬本土文化,构建和谐镇巴”的办刊宗旨上,你认为有哪些更加深远的意义?
郝明森:《山之魂》原来是报纸,因篇幅所限,不能满足更多的文学爱好者的需求。2010年,我建议改成杂志,并试着出了一期。县领导看后很满意,立即批示为县上的核心刊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连续六年的编刊工作,我保持了《山之魂》的品牌意识和纯真意识。《山之魂》是镇巴县文艺事业宣传工作的一个平台,是我县打造文化品牌,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要发挥好刊物的作用,就必须把握好正确的宣传导向,围绕我县文艺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工作的实际开展工作。我在编刊中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第一要务,以服务全县文化工作、服务社会为宗旨,从而积极引导县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因为我对编刊有了经验,所以在指导其他县区办刊外,我还参与了《微篇小说》《微篇小说报》等刊物的编辑工作。
中访网:镇巴历史悠久,是陕西省“南大门”,地处大巴山腹地,红四方面军曾在此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境内有多个少数民族,面对这种多元文化属性,你是如何开展民间艺术研究创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郝明森:镇巴是文化大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与当代文化共存互往。文学、音乐、舞蹈、艺术、书法等根深叶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荆楚文化、秦汉文化和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种多元文化属性,我们从东片的荆楚文化遗留的花鼓子、水戏、采莲船等挖掘原始文化;中片是210国道穿境而过,主要受秦汉文化影响,反映出的汉剧和民歌独具特色;西片毗邻四川,主要受巴蜀文化的影响,民间美术和端公戏等各具特色。因此根据不同地域文化挖掘整理,目前已经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5个,市级11个,申遗对于挖掘和保护我县的民间文化遗产起了重要作用。
中访网: 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你认为当前社会最需要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进一步促进文艺的繁荣发展呢?为什么?
郝明森: 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无疑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文艺作品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我认为这就是当前社会需要的作品,不管是一幅国画,还是一部电视剧,都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人民需求,才能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我们文艺工作者,创作中应矗立在人民深厚广袤的生活土壤之中。在创作途径上,哪怕有一百条、一千条路可走,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还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