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曦牺牲于乌江真山真水 功过系于闪烁之七星

站在夏曦纪念碑前摄下的七星关大石桥
【前沿时报讯 发现乌江报道组 记者 李才武】寻找红色毕节的光辉岁月,当发现乌江报道组的脚步停留在七星关摩崖石刻前, 瞻仰高耸云间静静地矗立在七星河畔的“夏曦同志纪念碑”时,对于夏曦同志的牺牲,作为红军长征途中最高职务 的罹难者,这座立于乌江岸边的红军长征路线上最雄伟的个人纪念碑由何而来?沿江行走采访夏曦死因后,记者只能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夏曦牺牲于乌江真山真水,功过系于乌江闪烁之七星。
历史和咆哮不息的乌江是最为公正的,伟大的中国 和中国人民据实给予夏曦一座个人纪念碑。1985年11月30日,毕节县人民政府在其纪念碑下方石座的碑志上,给予其夏曦烈士的称谓。

2016年4月3日下午记者在夏曦纪念碑前摄下的情景
在七星关采访当地老百姓,对于夏曦的死因,没人能准确地说出。有说是从今老桥下方涉水时被平山朱益斋家的匪兵开 打死的,有说是在下游的阴底乡被害后运过来用马托上岸边的,有说是被刘翼苍家的匪兵从对岸开 打死的。在七星关老桥头,有好几个人这样告诉记者。放眼七星河滩,不免使人感到迷茫。
关于夏熙,百度百科上说:“夏曦(1901—1936),字蔓伯,又作蔓白,化名劳侠。湖南益阳桃花江镇(今属桃江县)人。 同学,曾和 一起参加湖南革命运动。是湖南群众运动的重要骨干,湖南早期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之一。1931年3月,夏曦被派往湘鄂西苏区接替邓中夏的领导工作,并兼任红二军团政委。在此期间,夏曦展开大规模的肃反行动,1936年2月28日,在毕节涉水过河时夏曦因身体疲倦被卷入漩涡而死。”

百度百科上看到的夏曦像
从网上看有关夏曦的文章,七星关区志办夏正军 同志在他写的一篇题为《七星关夏曦同志纪念碑》的文章中说:“1936年2月27日晚红二、六军团开始从毕节撤出。在撤离之前,夏曦曾派政治部破坏部李部长前去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一支队席大明部,动员席率部随同长征。李去后不见返回,犯过极左错误的夏曦忧心忡忡,对政治部总务处的饶兴说:“前几天李部长去席大明部,至今没有回来,部队转移后,李部长再回毕节就麻烦了。”次日拂晓,夏曦在报告了二六军团政委 后,决定带着警卫连到七星关接应李部长。李部长回到七星关,向夏曦报告说:“席大明不愿离开家乡,请夏主任到部队去作动员。”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周素园,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之一、救国军参谋长邓止戈分析道:席部武装是家族中二千余户共同出钱购 用以保家的,如果我们不离开黔西北地区,他是我们的同盟军,如果我们离开了,他们是不会跟我们走的。邓止戈反对夏曦前去,而李部长却认为争取席部还是有希望的,坚持请夏曦再去动员。夏曦同意了,先派邓止戈和李部长过河,不大一会功夫,夏曦听到对岸响起了 声,心中十分焦急,便带着一名警卫员和两名战士,毅然徒涉过河。夏曦因工作紧张,身体疲惫,行至河心深处,忽然一股激流冲来,他和警卫员被卷进了漩涡。不久,在下游不远处,战士们发现了夏曦和警卫员的尸体。次日凌晨,在敌人的炮声逼近之际, 、萧克为夏曦举行追悼会,并安葬在河边的山坡上。

有夏曦在内的历史老照片
夏正军 在他写的文章中,对于夏曦有着这样的文字表述:“参加新民学会的较为知名的 人”夏曦,是一个具有坚定意志的革命者。我在家乡编印的一本《革命烈士诗词书信选》中认识了夏曦的文才。他有一首挽民主革命先驱夏思痛的对联:“爱国为嗜好,骂人有文章,立懦振顽,革命精神垂宇宙;大盗尚凶横,老成忽凋谢,开来继往,青年兄弟莫徘徊。”大革命失败后,夏曦与几位同学游岳阳楼,题写一幅豪气冲天的对联:“八百里洞庭谁在眼,五千年历史再从头。”他不仅经常走上街头演讲,还以笔作刀 ,先后在湖南《大公报》、《新民》周报、《救国》周刊上发表30多篇充满革命 的文章,针砭时弊,催人深省。
夏曦是红二、六军团的“第一笔杆子”。红二、六军团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大量的标语,有许多标语落款是“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在毕节,负责“扩红”工作的夏曦,充分发挥自己善于做宣传工作的优势,通过演讲发动、标语宣传的方法,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参军抗日,二十多天时间,动员了五千多名青年参加红军。
“夏曦极能做事”夏曦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宣传家,在我党的统战工作中,也卓有建树。

老百姓一说当年夏曦从此过河不幸溺水身亡
1923年3月,夏曦到上海出席全国学生大会,由于林柏渠的关系,夏以个人名义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开始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同年4月7日,他返回长沙时,被国民党本部总务部派任为湖南筹备处负责人。 在1923年9月28日《致林柏渠、彭素民》信中写道:“关于本党(指中国国民党——《 书信选集》原注)在湘发展,虽在军事时代仍应努力进行,昨与夏希(夏希即夏曦——原注)同志(夏希极能做事,在学生界有力量)商议分三步办法。……在沪时本请求我部委以筹备员名义(夏希为筹备主任)以便与各方面接头,请早日寄到为荷!”1925年春,中国国民党召开湖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他当选为省党委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1926年初,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夏曦和 等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会后回湖南工作。1926年8月3日,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在郴州电邀夏曦,说沿途“见党部、农会组织完善,为他省所不及”。夏曦等代表国民党省党部前往衡阳洽谈,接着,在长沙举行欢迎大会,夏曦以主席团主席之一发表了演说。
那么,在贵州毕节开展革命工作,夏曦做了些什么?夏正军在文章中说: 红二、六军团到达毕节不久,正在办公室起草抗日文件的夏曦接到报告,说部队在毕节城里抓到一个读《资本论》的土豪。他马上把贵州地下党负责人之一的邓止戈找来询问,得知这位读《资本论》的人名叫周素园,是清末的贡生,同盟会会员,曾担任过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要职,为著名的民主爱国人士,因不满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隐居老家,为探求救国真理,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夏曦很高兴地将这一情况告诉了 ,两人马上来到周素园的府上。夏曦与周老不仅畅谈了《资本论》,还就马思克主义如何在中国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一席谈话,两人相见恨晚,逐成知已。这样,年近花甲的周素园通过夏曦、 做工作,出山担任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随后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夏曦因执行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犯了严重的错误。1934年11月上旬,红二、六军团会师后,任弼时、 、 、关向应、萧克等在永顺召开会议,对夏曦的错误进行批评。夏曦勇于接受批评,敢于承认错误,展现了他光明磊落的人格力量。因部队转移,对夏曦批评处理比较仓促。遵义会议后,中央于1935年3月31日的电报中指出:“夏曦虽有错误,但不能说发展到取消主义,这种说法是夸大了他的错误;在内部开展批评斗争是应该的,但做的组织结论是不合适的;夏曦应继续留在领导机关工作。”夏曦在受到批评之后,先被分配做地方工作,后到六军团担任政治部主任,根据中央电报指示,他又被任命为新成立的湘鄂川黔省委委员、军分会委员和革命委员会副主席。 对这位“极能做事”的同学,十分推崇。在他牺牲后, 曾给夏曦父亲夏墀燮先生写信:“东与曼伯,少同砚讨,长共驱驰,曼伯未完之事,亦东之责也。”

又一说夏曦和他的警卫员当时就是从此过河,被夹在这个母猪石下方无法挣脱溺水而死
夏曦如此多才,但其所犯的历史性错误,却是无法挽回。中国 新闻网党史频道上有着这样一段文字:1933年,湘鄂西苏区红三军遭遇了最艰难的困境。由于湘鄂西最高 夏曦推行“左”倾路线,致使洪湖苏区几乎丧失。1932年11月,红三军撤离洪湖根据地,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部队日行军百余里,历尽艰辛。经鄂西北、豫西南、陕南、川东,远征7000公里,于1933年初抵达湘鄂边区。全军由1.4万多人锐减至5000人左右。2月,红三军的3个师缩编为7师和9师,叶光吉、盛联均分别任7师师长和政委,段德昌、宋盘铭分别任9师师长和政委。就在这一年,这4位师长、政委竟全部牺牲。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他们不是血洒在英勇杀敌的战场上,而是倒在了“左”倾冒险主义者的屠刀之下。
9师是红三军的主力,从建立洪湖苏区到反“围剿”,再到远征7000公里的大转移,9师始终是军之利刃,立下了汗马功劳。段德昌一直是这支队伍的指挥员。1933年3月25日,段德昌的师长职务突然被撤销。当天,正率领9师在鹤峰麻水执行任务的段德昌接到军部命令,要他火速赶到军部驻地邬阳关参加紧急会议。
段德昌刚到军部,身上的 就被保卫局长江奇带领的特务队员给卸了。段德昌质问:“你们要干什么?”江奇冷冷地说:“奉夏曦主席之令,逮捕你这个改组派,撤掉你的9师师长职务。”接着,一副锃亮的铜手铐锁住了段德昌曾经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双手。
段德昌,湖南南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 ,是年秋由 介绍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是黄埔4期的高材生。北伐战争开始时,他被党派到国民革命军第8军第1师任政治部秘书长,在这里结识了担任1师1团营长的 ,并介绍他入党。
大革命失败后,段德昌在鄂西开展武装斗争,组建鄂西赤卫大队并任大队长,创造了“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敌多则跑,敌少则搞”的游击战术,与 的“十六字诀”游击战方针有异曲同工之妙。赤卫大队迅速扩展到5000余人,遂改编为红军独立第1师,段德昌任师长。1930年2月又扩编为红六军,段德昌任军长。与 的红四军在公安会师后,组建红二军团。从此,段德昌与 并肩战斗,因战绩突出而被人们誉为“常胜将军”。1931年,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段德昌担任9师师长。
这样一位出色的师长为什么会因为改组派的罪名被撤职和逮捕呢?改组派全称“中国改组同志会”,是国民党内汪精卫派系向蒋介石争利的一个小团体,已于1931年解散。谁知道两年后往事重提,却被“左”倾路线拿来作为“肃反”的头号罪名。夏曦给段德昌罗织了“一贯反对中央分局”和“阴谋分裂红军”两大“罪状”。
“ 一贯反对中央分局”始于在毛坝召开的中央分局扩大会议上,夏曦把湘鄂西的挫折归咎于“湘鄂西党团组织全烂了”,“党和苏维埃的干部十有八九是改组派”,提出“要解散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进行“清党”(审查党员、重新登记)。遭到与会人员的强烈反对。段德昌激动地斥责夏曦:“中央让你来当分局书记是要你解散党的吗?你把红军搞完了,苏区搞垮了,又要搞垮党,你是革命的功臣还是罪人?”令夏曦非常难堪。
“阴谋分裂红军”则始于一封信件。鹤峰一带山大人稀,地瘠民贫,红三军的给养和兵员补充非常困难,加上战士们大都是洪湖人,不习惯山地作战,战斗力锐减。于是,段德昌与9师政委宋盘铭联名写信给湘鄂西中央分局,向夏曦建议打回洪湖去,恢复洪湖苏区。但夏曦却认为“回洪湖去”是改组派的口号,说“平原战士走不惯山路,吃不下包谷饭”是改组派的阴谋。段德昌为此据理力争,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夏曦指责段德昌“一贯反对中央分局”,是改组派的张狂进攻。段德昌针锋相对:“如果你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洪湖苏区就不会丢,红三军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背时(倒霉)!”
坚决反对扣押段德昌,特地从前方赶回来,问夏曦:“为什么抓德昌?”夏曦说:“他是改组派!” 又问:“你有什么根据?”夏曦回答:“段德昌从前方带信来要求带队伍回洪湖,在留驾司想把9师拖走叛变。” 一下火了:“你毫无道理,德昌写信来是向你建议嘛。他要真的拖队伍去洪湖,何必写信来,又何必回军部?还是把人放了吧!”夏曦虽然理屈,但仍坚持扣押段德昌的决定,并辩解道:“我是贯彻中央路线,肃反高于一切,肃反委员会定的事,不能改!”暗示 不是肃反委员会的成员,不能干预此事。夏曦迫不及待,认为段德昌是改组派的一面旗帜,必须尽快连根拔掉。令江奇给段德昌用刑,逼他在“罪行”材料上签字。但段德昌宁折不屈。
段德昌预感自己这次已是在劫难逃,为表明心志,他将明代于谦的《石灰吟》抄写在囚居的板壁上:“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夏曦纪念碑前下方石座上刻写的碑志
夏曦决定公审处决段德昌。4月30日, 再次找到夏曦,为保段德昌做最后的努力:“德昌是个难得的将才,为洪湖苏区立下了汗马功劳,受过中央的奖励,在洪湖群众中威信很高。为了向洪湖群众交待,暂不杀他,以后到洪湖再说。”夏曦知道这是缓兵之计,不予采纳。 急了,把桌子拍得山响:“段德昌算什么改组派?绝对不能杀!”夏曦狠狠地回绝:“这件事我拍板了!”面对夏曦动用“最后决定权”, 只得服从,痛苦不已。
5月1日,段德昌被押往中央分局驻地巴东金果坪,江奇押着五花大绑、满身伤痕的段德昌走上“公审”台。夏曦宣布关于段德昌的所谓“罪行”和处决决定。段德昌向台下大声呼喊:“我段德昌再不能跟同志们一道打敌人了。你们一定要跟党走,夺取最后的胜利!”
赶至,身后的警卫员端着一个托盘。 哽咽道:“德昌啊,没能保下你,对不起啊!这是你爱吃的沔阳粉蒸肉,还有一碗包谷酒,算我为你送行。” 为他松绑,段德昌接过酒一饮而尽,又吃了两片粉蒸肉,然后说:“不怪你,军长!我有三句话要说:第一,我是真正的 员,决不是什么改组派;第二,不要忘记洪湖老百姓,要打回洪湖去!”段德昌顿了顿,继续说:“第三,现在 奇缺,要杀就用刀砍吧,留下宝贵的 打敌人!”
随后,段德昌被押往一片松林,阴狠歹毒的江奇故意挑了一把钝刀,以延长行刑时间,加重段德昌的痛苦。据目击者称,段德昌的头不是砍下来的,而是被锯下来的。这一年,段德昌29岁。
在中华历史的长河里,伟大的中国 人和中国人民依据夏曦早期对革命的贡献和其后期推行“左”倾路线,致使洪湖苏区几乎丧失,还有他生命的最后时间对革命所作的努力,据实给了夏曦一座个人纪念碑,静静地立于乌江北源六冲河岸边山头上,80年后,前沿时报发现乌江报道组记者来到夏曦纪念碑前,用心感受这段历史的变幻:对党和人民负责,发现乌江,我们忠实地回顾和看待历史,就是要更好地理性把握和走向未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