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ask帐号登录
还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交礼仪 > 水族饮酒仪式与古代国祀国宴

水族饮酒仪式与古代国祀国宴

2016-03-10 08:48

  在水族民间,酒文化的内涵很广泛,水族有非常奇异的饮酒习俗和酿酒技艺,即行将饮酒前全部站立、交杯、并齐声唱颂:“元——元——元——”,然后才依次饮下。据考,此俗可能袭承于古代国祀或大型庆典遗风。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何为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斯大林语)。民族的文化就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特征之上的特种文化或文明。而如今的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民族与中国实际上是一个个体于集体的关系,互相依存,相互促进。于是,各个民族间的文化一定与中国的大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酒文化的内涵很广泛,不仅包含各种酿造技能、产业特征,而且还体现在与酒伴生的酒器创制知识等上,更频繁而且普遍地布藏在日常的生活风习之中。传统的祭祀、饮宴礼俗,约定俗成的聚饮方式,乃至与酒有关的各种行为心态,无不或隐或显地呈示岀中国文化的特有色彩。有的有渊源踪迹可寻,有的是成了集体认定的无意识的精神积淀,只有深谙中国酒文化的人才能有所意识。这些表现于日常生活习惯中的酒文化内容,又和中国大文化的各大体系犬牙交错,并曲曲折折通向以儒道佛家思想为支柱的中国民族精神的底蕴。从这个意义上说,酒文化不但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又是从整体上认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线索。

  在水族民间,除了有如前所说的不同于南方诸族习俗以外,另外还传承一些重大而奇异的习俗。这些习俗与华夏古文明似乎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

  水族同胞久居“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多山少田的南方,他们生活并不宽裕,有的甚至十分贫穷,但凡有重要嘉宾或宴请亲家等活动,特别是外家带上甜酒、马尾绣背带来看望外甥时,都必须杀小猪杀雄鸡,开窖酒,大办宴席。为示敬重与隆重,席间饮酒时常有一个与众族不同的习俗,即当菜淆备齐司罢自釀的米酒后,全桌宾主站立起来,每人都一手举起自已的酒盅,一手托举客人的酒盅,形成全桌交杯之势,并同声高唱“元——元——元——”三声,唱一次(三声)一人饮下,待第一人一口饮尽杯中之酒后,众人再同声高唱“元——元——元——”三声,第二人才饮下,如此依次唱完饮罢,宾主才同时落坐敬菜。不过近来此仪式有所改革,在不是十分庄重的宴席上,各自平头举起自已的酒杯,依照“从左到右” 轮流进行,每到一个人将饮之际,都要举杯三次,每举一次,全席宾主齐声唱颂三声“元——”。

  据语言学家研究指岀,水语分为两种,一种音质与汉音很接近,人称这部分水语为古代水语,如读“水”为“虽”;读“山”为“散”; 读“虎” 为“夫”,这和现代水语称“水”为“能”;读“山”为“努”;读“虎”为“莫”大不相同。在现代水语中,没有一人能道破这个“元——”字的涵意,于是我认为席间唱颂的这个“元——”字应当从古水语(亦称汉藏语)来分析。若是这样,其意就是古汉字的“元”字了 。水族人为何世世代代袭承了这种独特的饮酒习俗呢?这一习俗的背后又有什么重要的故事呢?这一习俗又大约起于何时呢?

  二

  据《水书与水族历史研究》记载:水族的这种习俗当源于我国古代(大约起于共工“霸九有”、“豕韦”——即夏代“豕韦”或汉代“豕韦” 等时期, 据研究,这一时期水族人可能过过宫庭生活,主持或参加过“豕韦国”的重要“国祭”、“国宴”活动)大型祭祀活动中唱颂仪式,那“元——元——”之声便是唱诵的祝词。据史料记载,在古代中国,凡举行一切大型仪式活动,如祭雨、请神以及宫庭中的其它重要宴宾仪式等,都必须以一种职称为“太宰”的男士为司祭者,国君站在中间,各文武众大臣分站两排,肃立于国君之后。然后司仪者首先唱道:“各——就——各——位!”少许,接着再唱:“奏——乐!”一阵乐器唱响过之后,活动仪式才算正式开始:这时,衣着楚楚的太宰先独自高声唱诵三声:“元——元——元——!”表示仪式已经开始,全堂肃静,随即,左右两边的执事分别托有玉币、玉献、玉几的供盘向坛上敬献贡品……

  古代帝王把卜筮、祭祀当作是国家第一要事,古人云:“万民之业,以农为本;五礼之事,唯祭为大。”“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足见祭祀乃古代帝王及民间百姓的首要之事。

  在古代,皇室祭天求雨,场面布局有严格的规定。法师走势,侲童生辰八字、数量和变换站立位置都有规定。现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展馆珍藏一幅神秘的古代祭天布置图( 见上图)。

  据《水书与水族历史研究》称:“此图似乎标有象征十二个月的12位侲童站立位置,标有其生辰八字,还有各自步形变化流纹,并标上凶吉兆象。左右为双龙造水,左边竖行字符中端之人酷似皇冠,‘皇冠’两边均有水书‘青龙’字样,下横行有两位‘司仪’者或巫师,并有祭供之品——牛羊(或狗),于是,我认为整幅图纹当为古代某一方国祀天求雨的记录图”。 由此推知,水族先民在古代真的会有参加或主持祭天求雨的机会。

  三

  “元”的涵义是什么?古人为什么要在国祭这种庒严时刻唱颂“元——元——元——”呢?水族人为何独承此俗并用于席间呢?难道古代宫庭中举行重要宴会时水族先民也有人在场吗?号召后代传承此俗的目的是想告诉后人自己祖先昔日的荣耀吗?古代水族人曾坐过“帝”位还是在宫庭里任过专管“祭祀”的相当于太宰之类的职务呢?

  据《康熙字典》载:“元为天地之大徳,所以生生不息者也,元字从二从人,在天为元,在地为仁,在人则为体之长。”《易乾卦》:“‘元者,善之长也,又元始也,’……以全天下元元之民……”。《后汉书·臧洪传》也载云:“陨首丧元,必无二志。”;《抱朴子·备阙》:“淮阴,良将之元也。”元又指开始,开端;《公羊传·隐公元年》云:“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如今人们仍习惯称新年第一天为“元旦”,称第一个月为“元月”。《文心雕龙·原道》再云:“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三指气,元气。如《吕氏春秋·应同》载:“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论衡·辩祟》:“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禀气于元,与物无异。” 四指根本,根源。《吕氏春秋·召类》:“爱恶循义,文武有常,圣人之元也。”《论衡·对作》:“《易》之乾坤,《春秋》之元,杨氏之玄,卜气号不均也。”《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五指大。《尚书·汤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 六指善。《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天下之人,谓之八元。”上图为水文字的“气”, 是一个人跪在地上向苍天行三叩首之大礼,乞求“三才”之气。

  古代国典(特别是祭天)和水族庆宴唱的三声“元——”字当为开始或呼唤天地之气,以润泽于万民。《列子·天瑞》:“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混沌。这个混沌之物即元气,元气未分的状态即太极”。

  《太一生水》之所谓的“太一”,《老子》之所谓的“道”,《周易》所谓的“太极”,均为宇宙初始时混沌无形的元气。《淮南子·天文》:“宇宙生元气。”《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万物,谓之太一。”汉高诱注:“太一,元神总万物者。”这个总万物的“元神”,应该就是伏羲或炎帝。

  古代国祭时,太宰首先独自高声唱诵三声:“元——元——元——!”其意要么说开始——,以便下步进行祭典。要么先呼唤天地之气,颂贺天下大和,万民齐善。据调查,水族人亦称其席间高唱的“元——元——元——”正有此涵义。

  太宰是中国古代官职,在不同的朝代职责和地位都不同。“宰”作为官名,在甲骨文中早有出现,其职责是总管王家事务。“太宰”这个职位,西周时已开始设置,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领。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其中六种典籍是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见当时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但后来由于王室政道衰落,战事频发造成太宰立职的重要性在春秋时期急剧下降,以致于被排除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外。周朝之后太宰一职被停止使用。

  一直以来,水族地区比较贫穷落后,但为何又与南方其他民族不同而独传此俗呢?如今只有40万人口的水族人,难道其在古代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或有人在宫庭当过太宰等要职吗?

  但是,如今这一饮酒习俗却只传于水族民间,故疑除袭传共工祭天或承其曾任主祭之职的先祖遗俗之外,或可与古句“元元之民”的来历有关。关于“元元之民”,古书多有记载, 如汉代贾谊《过秦论》这样说:“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史记·孝文本纪》也说:“﹝单于﹞与朕俱弃细过,偕之大道,结兄弟之义,以全天下元元之民。”可见,此语多寓意天下合泰,庶民齐乐。据考,此句之意是指百姓;指庶民。《战国策·秦策一》:“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高诱注:“元,善也,民之类善故称元。”《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 李贤注:“元元,谓黎庶也。”唐代陈子昂《感遇》诗之十九:“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清史稿·圣祖纪二》:“从前逋欠,一概豁除。用称朕子惠元元至意。”《汉书·文帝纪》:“以全天下元元之民。”颜师古注:“元元,善意也。”宋代洪迈《容斋五笔·两汉用人人元元字》:“元元二字,考之六经无所见,而《两汉书》多用之……予谓元元者,民也。而上文又言元元之民,元元黎民,元元万民,近於复重矣。故颜注:‘或云,元元,善意也。’”“元元” 既指善良、善意,又指原始,物之本源。唐代李咸用《大雪歌》:“应是羲和倦晓昏,暂反元元归太素。”《汉书·元帝纪》:“元元之民,劳於耕耘,又亡成功,困於饥馑,亡以相救。”从这个意义上讲,宫中或民间唱颂的“元---” 又当变为“万民和合”的吉语、祝词了。

  水族民间竟用中古音把这个已近亡佚的祝辞“元元”于宴庆之典, 足见其先民文化之深厚, 也足见其文化肇根与中华夏文明必有关联,更加证实古人善于呼“元---元----”也。

  四

  顺着水族几兴几衰的历史痕迹去追溯,水族先民在古代的确曾为旺族。的确有参加或主持重要国祀及庆典的机会。如共工、伏羲、祝融各霸一方时,或炎帝掌管天下时均有此条件。《山海经•海内经》云:“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扶持)共工。”后来到祝融到共工肯定有机会,特别在共工时代,自己都曾举办数次大型的祭天仪式或部落重大庆典活动。

  《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的意思。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共工氏为中原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专家称,我国古时分为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说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郭沫若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这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后来,这里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若以水族古歌“古我祖,住在休水旁,古祖父,住在洛河边。洪水急,才邀约逃难”来推定,郭沫若的说法甚是符合。

  另据考,韦氏是水族第一大姓之一,按汉代韦贤《汉书·韦贤传》“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旗。……”的诗记,韦氏先祖确在古代曾有过一段时期的辉煌。黼衣是古代绣有黑白斧形花纹的一种礼服。《哀公》载:“黼衣黻裳者不如荤,非口不能味,服使然也。”应劭曰:黼衣,衣上画为斧形,而白与黑为采。龙旗,旗上画龙为之。朱黻,上广一尺,下广二尺,长三尺,以皮为之,古者上公服之。可见,水族韦氏在古代曾任文职大官或主持此类祭天之典。

  《中国水书探析》亦列韦玄成自劾诗云:“赫矣我祖,侯(诸侯国之君主)于豕韦。赐命建柏,有殷以绥。……朝宗商邑,四牡翔翔。德之令显,庆流于裔。……”这两首词都记录了他俩对韦氏先祖在商周那种背景下惨遭不幸,表露出对前辈的敬慕与对古代社会的无奈。说明韦氏包括水族韦氏在豕韦,曾有“黼衣朱绂”的宫庭生活经历,即完全有参加或主持国祀国宴的机会。发展到后来虽“实绝我邦”。但水族人是个典型的祖先崇拜之邦,对先祖的习俗传承至今不足为怪。

  据考,在南方居住的少数民族多数在洪武年间才开的字辈,故常以洪字开头,如贵州省独山县天星村一带水族韦姓的字辈就为:洪开政国世,显学占锦光,朝廷起凤章、宫中明盛远,胜慝永安邦。我们虽无法证实天星韦氏的“字辈排序诗”是否按其历史而撰,但从“朝庭起凤章”亦仿佛验应其先祖在“豕韦” 或西周为朝庭“天文官”为“贞人”等要职。

  水族的文化、习俗定与华夏古文明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五

  然而,除了以上说的高声唱颂“元”字的喝法之外,水族人常在席上对酒歌或以酒歌敬酒,这种场合多为女性。特别是当外家来看望外甥时,席间要分别唱杀鸡相待的酒歌、杀小猪相待酒歌、赞酒纯香味美歌等等。一般客主亲自对唱或请歌手代之,席上酒歌多为宾客夸赞主人家,祝贺主家顺利幸福;而主家则多以自谦之词相和:

  如宾客先唱道:

  进得门,主人笑迎,到堂中,笑脸盈盈;

  造宅宇,如宫殿样,前傍水,后依山脉;

  山水列,特别漂亮,主人家,高雅别致;

  摆桌椅,陈设酒菜,金银盏,海味山珍;

  好家风,德高望重,生儿女,多中科甲;

  富贵兴,八方进利,好运气,酿成旨酒;

  酌一杯,值千金价,三五杯,宝价连城;

  金良言,甜如蜜浆,玉手伸,我傍主福;

  祝亲戚,富贵久长,饮此杯,情意难忘。

  主人则答迎:

  贵客来,柴门未开,进门来,灰尘满屋;

  如草堆,柴禾零乱,穷人家,难得整洁;

  无盘碟,得罪好亲,市场远,清塘无鱼;

  鸡还小,无法整菜,菜蔬好,搭傍金言;

  酒不甜,饭多杂味,蠢人家,不会待客;

  桌上设,尽是粗菜,口才差,不会劝客;

  各自饮,各自打饭,味不好,但愿饱食;

  出门去,谁知肠肚,望包涵,遮我脸面。

  酒歌内容丰富多彩,变化灵活。

  在南方众多民族之中,虽有很多花色样式各异的背带,但唯有水族独传一种“活化石绣品”——马尾绣背带,其制作工序十分复杂,制作成品后色泽鲜艳夺目、金光闪闪,十分富丽美观。其制作手法是:先将白色丝线绕在马尾丝上,弄成像琴弦一般,然后将这种马尾丝线绕成浪花式图案并订扣于背带底块上,再用红、蓝、绿、红色丝线等以“搅针”法填绣其间,专家称,这种绣法有可能沿于西周辫子股刺绣。

  水族地区贫穷落后,为何独自沉迷于这种昂贵而富丽堂皇的刺绣品呢?结合水族韦氏的“历史”,可以推知水族此俗不是因其特别重视生育关心后代之故,而可能是水族人袭传了其先祖在西周为文官或韦贵妃“离天五尺”等时代的宫廷式生活习性。

  看了水族的这些工艺品,了解了水族的诸多奇特习俗后,我们便渐渐发觉,水族果然如岑家梧先生所说的那样“与殷人有关”, 如此看来,水族的饮食文化特别是酒文化果然与华夏古文明有密切联系。故从水族同胞的饮酒习俗可管窥到上古中华文化的点滴。

网友跟贴
条评论
未登录
  • 全部评论
生活经验
  11月2日,由城东区教育局机关党支部、西宁市晓泉小学党支部 ...[详细]
  “您的温度,辐射凉凉的小手,从此希望和信心在绝望中萌芽,...[详细]
  黄存万,江西赣州崇义县民间中医,从医十余载,救人无数,擅长...[详细]
阅读排行榜
专家在线问答
林江涛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陈欣副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詹庆元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