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为中医推广架起腾飞的桥梁
中医学远比西方医学早了上千年的历史,远古的时候便已有了中医学。伏羲创有《伏羲八卦》,属于一门综合的科学,其中囊括了中医学,堪称中医学的鼻祖。继《伏羲八卦》之后又有了神农著的《神农百草经》,神农也被人们称为炎帝,是三皇五帝之一,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扬着。神农见到百姓受到疾病的痛苦,于是他亲自尝遍世间中草植物,并教给人们如何治疗疾病,后因尝草药植物,被有毒的植物毒死,他是为中医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第一人。随着文明历史的发展,又有了黄帝所著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经典的中医著作之一。
提起中国文化,已经有超过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伏羲为华夏第二位 ,距离今天也超过了五千年。古代生存的条件比现在更为恶劣,人口非常稀少,人们不仅要面临着自然灾害的洗礼,同样也要面临着疾病的威胁,那时人均寿命不超过四十岁。随着地壳的运动,山川河流慢慢的成型,人们的栖息地也变得慢慢稳定下来。后经过大禹治水,华夏才变得太平。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却无法解决疾病的难题。后来便有了《难经》与《伤寒论》的诞生,为华夏人类健康提供了宝贵的治疗经验。中医学发展到今天,距离今天最近的一本著名医学著作是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当下并没有人所著的医学书籍超越古人的,这也是学术界的一大衰事。
历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拥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医学面临着灭顶之灾。就连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也在自己写作的多部文章里不断的抨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医贬的一文不值,比较出名的就有他那部短篇小说《药》。清朝末期一直到民国期间,中医的发展进入了历史的最黑暗时期。由此也给西医在中国盛行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从此中医在中国发展中变得没落下来。直到今天,中医事业仍然处在一蹶不振的状态中,即便国人通过中医药的研究获得了一个国际大奖,对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仅仅是行业内的人捧捧场,不懂行的人看看热闹罢了。
人们的选择,决定了中医的发展命运。受制于中医市场不太景气,学习中医的优秀人才十分匮乏,中医研究的科学基金更是少之又少。中医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较之于西医科研成果逊色很多。很多从事中医学的人也只是把中医当成自己的饭碗而已,学习力较差,也就造成中医从业人员治疗水平整体偏低的局面。通过调查不难发现,从诊所的数量来看,无论是大型医院,还是小型诊所,中医的远没有西医多。多数中医门诊冷冷清清,大家似乎对中医不够相信。
中医行业中有种怪圈现象,也是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中草药的质量越来越次,从事中医的人都不敢随意拿来一种药材为自己或者家人治病,自己对于中草药的信心都不够,如何让大家对中医有信心呢。不少人选择了中医,却因为长期吃中草药见效比较差,几乎和吃西药效果差不多,而价格还比西药贵一些,既然两者疗效不甚分明,因此更多人愿意用西药。
每年有关医学方面的大会有很多,而且举不胜举,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的医学会议比比皆是,很多医药公司也比较乐意赞助各种医学会议。然而,有关中医方面的医学会议却屈指可数,几乎看不到有企业赞助中医学术交流的情况。中医发展缺乏良好的学术氛围,是中医行业的最大瓶颈。
种种迹象表明,中医发展遇到的阻力是非常大的。既和自身行业有关,同样也有外界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总而言之,内在因素占着更大的比例。中医事业面临的重重阻力,如何才能让中医的发展突围呢?
针对中医发展的困境,中医养生让我们在低谷之中看到了一丝黎明的曙光。中医养生的兴起,远远超过了中医诊治的火爆,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日常保健。随着各种各样的保健方式的运用而生,整体而言,中医养生在整个保健行业中起着主力军领导地位。虫草养生属于养生保健中最高端的养生方式,枸杞子泡酒属于最普通频繁多见的低端养生方式。中医按摩养生馆的设立,无形之中都在为中医的宣传推广起着一个标志性的意义。
中医养生的方式无疑而言是多种多样的,同样也属于一种多元素的文化。在饮食之间,加入某种中草药植物,食疗也称得上中医养生。身体有不适,进行局部按摩,同样也属于中医养生的范畴。身体的每一处都是一个穴位,我们在平常对自己揉揉捏捏,捶捶打打也是在进行中医养生。中医养生的影子随处可见,并不是刻意的,它就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地运用着。当人们认同了中医养生能够为身体带来益处的时候,相信让大家接受中医治疗也是一件容易事。
中医养生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中医人应该抓住历史的机遇,改写中医暗淡的一面。通过不断的学习中医知识,完善中医治疗,加强学术交流,维护中医的健康发展形态,可以让中医在今后占据更大的市场空间,为更多的人提供最接地气的健康服务。(文/谢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