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刀口怎么护理
在人的一生中,本人或亲属都可能会遇到做手术。除了手术效果如何以外,大家关心的问题还有刀口何时折线,何时愈合,等。
一般将手术刀口愈合情况分为甲、乙、丙三级。甲级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疤痕最少,外形美观。乙级愈合没有感染化脓,但有缝线针眼轻度感染,或伤口红肿硬结、血肿、皮下积液、皮肤边缘坏死、裂开等情况,影响不大。丙级意味着伤口化脓,需要将切口敞开,放出脓液、换药,最终愈合后的疤痕较大,外形欠美观。
手术刀口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清洁伤口,手术前切口处皮肤完整,并经过消毒,术中也不涉及污染部位。第二类为污染伤口,如外伤后急诊手术,虽经清冼消毒,切口处难免有细菌污染。第三类为感染伤口,手术切口靠近或直接位于严重感染部位,很容易受污染。三类伤口都有可能甲级愈合,但甲级愈合比例从一类到三类依次降低。年龄也是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病人年龄越小,新陈代谢率越高,伤口愈合快,质量也好。
手术当天,伤口疼痛程度最重,可酌情使用止痛剂。为了减轻发热反应、防止感染等,有些病人术后需在伤口内放上负压管、负压袋,将瘀血引流出伤口,有的须放置引流管、引流条,有的须用管道保持继续冲洗。这些管道应注意保持在位、通畅。敷料上有较多渗血,需及时更换。一般术后1~2天出血基本止住,可以拔除引流条。
手术后一般都有轻度发热,这是正常反应,5天左右逐渐趋于正常。如果术后5天体温升高,伤口疼痛加重,要想到是否伤口感染化脓。手术后由于创伤性炎症,早期伤口一般有些水肿,缝线针眼稍有发红,是正常现象,应与感染相区别。
清洁伤口如无引流物,也无出血、污染或感染征象,术后不必换药。会阴附近的伤口,尤其是儿童病人,要注意防止尿液、粪便污染,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
换药就是更换敷料。一般伤口除了用碘伏、酒精等消毒外,并不需要使用其他药物。只是在伤口感染或有肉芽创面时,才根据病情使用洗必泰溶液、高渗盐水、生肌散或凡士林纱布等。换药次数也不是越多越好,根据伤口渗出、生长情况而定。不必要的“上药”和过勤的换药,反而成为不良刺激,抑制伤口愈合。
病人的营养状况对伤口愈合至为重要。病人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偏少,难以维持自身代谢,必然影响愈合。营养并不是指山珍海味,或所谓保健品,只要注意蛋白质含量丰富,热量充足即可,普通鸡鱼肉蛋就足够了。
与伤口愈合关系较大的微量元素有铜和锌,以及维生素A、C、E等。这些物质人体内有一定储备,还能进行调节,优先供应伤口需要,一般不致缺乏。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维生素C需要量大大超过平时,而且由于手术创伤、胃肠受到干扰等原因,进食较少,可能供不应求。能吃饭的病人,可多吃一些含维生素C较多的食物,如西红柿、青菜、卷心菜、萝卜等。从食物中补充困难的,可经口服或静脉补充,每日1~2克 ,数天后改为每日100~200毫克。
头面及颈部伤口3~5天,下腹、会 5~6天,上腹、胸背部7~10天,四肢伤口10~14天拆线。可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情况适当提前或推后。有时先间断拆几针,留几针过几天再拆。万一拆线后发生裂开,可将伤口消毒、拉紧后,用胶布粘合,过几天就能长好。
开刀时,一些肉眼看不见的神经末梢被切断。伤口愈合时,新生的神经纤维长入疤痕,会产生痒的感觉。这是正常现象,要避免搔抓,以后自然会消失。
伤口拆线后,用无菌敷料保护一二天后(有些部位的伤口可以不用敷料保护),如全身情况许可,就可以洗澡,不必老是包着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