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老年消渴病体会
老年消渴病多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近世研究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则变症百出;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1]。”但笔者在诊治老年糖尿病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从阴虚燥热的角度论治,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从脾虚辨治疗效突出,可见脾胃两虚在老年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笔者根据老年人的特点,采用健运脾胃的方法治疗老年消渴病3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老年消渴病患者均来自湖北经济学院医院门诊,其中年龄最小的43岁,最大的68岁,男20例,女15例。病程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18年。按1999年亚洲、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制定的糖尿病控制目标[2],所有患者为血糖控制不满意者,即空腹血糖>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无近期糖尿病并发症及慢性胃肠道并发症。临床症状:形体臃肿肥胖,面色 白光 白或萎黄,神疲少气懒言,肢体乏力不耐劳累,喜卧自汗,胸闷腹胀,口淡乏味,渴不甚饮,大便或溏或结,小便清长,舌淡质胖大且润,舌边或见齿痕,苔薄白或滑,脉多细弱。
1.2 治疗方法 基本方:党参20g,白术15g,芡实15g,茯苓15g,山药30g,扁豆15g,薏苡仁30g,甘草60g,黄芪30g,葛根20g,天花粉10g,五味子10g。随症加减:若形寒肢冷,小溲清长,便稀不实,或肢体浮肿者,(阳虚重)加灵脾、干姜、桂枝;若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山药,党参易人参;若渴不甚饮,饥不欲食,手足心热,烘热盗汗,溲频短黄者,(阴虚重)加沙参、莲子、玉竹;若双胁胀闷,腹胀不舒者(肝郁)加柴胡、黄连、吴萸、白芍等;若四肢麻木者加鸡血藤、丹参、川芎、益母草;若胸闷脘痞,舌苔黄浊可(湿浊盛)加藿香、佩兰、苍术。服法:中药汤剂每日1剂,水煎2次成300ml药汁,分早、晚2次空腹服下,30天为1个疗程,服用2~3个疗程。治疗期间,在1个月内减少原降糖药用量,直至全部撤除。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症状消失,空腹血糖≤5.5mmol/L或较治疗前下降50%(按超过正常的绝对值),尿糖(-)。好转: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7.0mmol/L或较治疗前下降30%,尿糖(+)。无效:未达到好转指标者。
2.2 治疗结果 35例中获显效15例,好转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0%。
3 讨论
消渴病与脾胃的关系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曰:“脾病者,身重善饥。”清代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消渴“皆起于中焦”,脾胃为受纳运化水谷精微的脏腑,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使饮食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运化布达全身,使各脏器、皮毛得以滋养。老年消渴病的发生多由于恣食肥甘厚腻,使湿热互结内蕴,积滞体内壅遏不化,致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湿浊中生。加上老年人喜安逸,少运动,气血易于结滞,水谷精微无以化生。正如《素问•奇病论篇》所描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此时不能拘泥于燥热偏盛,阴津亏耗之说,而误投以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剂,致使脾胃更加受损而出现了一派脾虚气弱,中州失运之征。临床上重用黄芪、白术、茯苓等益气健脾之品助脾气上升;葛根能升元气而降血糖;山药能补脾固肾以止小便频数,又色白入肺,润肺滋水以止渴;花粉滋肾阴;五味子封固肾关使水液不急于下趋,诸药合用,收到满意的疗效。临床资料表明益气健脾法对老年消渴病有明显疗效,其机理可能与改善胰岛功能的作用,或通过抑制肠壁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或增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等作用有关。
【参考文献】
1 张伯萸.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249.
2 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12.
作者单位:430000 湖北武汉,湖北经济学院医院 (编辑:悦 铭)